日報

一次性發射104顆衛星,印度火箭創紀錄強勢闖入未來太空市場

刊登於 2017-02-15

當地時間2017年2月15日,運載104顆衞星火箭PSLV-C37從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此次發射升空的火箭型號是 PSLV-C37。

2月15日,印度通過自主研製的極軌衞星運載火箭(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一次性成功發射104顆人造衞星,打破俄羅斯於2014年創造的「1箭37星」的記錄。分析認為,事件顯示出在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太空市場中,印度正成為極具競爭力的參與者。

根據印度太空研究機構( 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披露的資料,在運載的104顆衞星中,只有3顆衞星來自印度,其中該國自行研發的地球觀測衞星「製圖衞星-2」(Cartosat-2)重達約714千克,佔所有運載衞星總重量逾一半。其餘101顆多為納米衞星(nanosatellite),包括88顆美國三藩市 「Planet」公司的「鴿子」衞星,每顆僅重4.5千克;而其它委託發射的客戶來自以色列、哈薩克斯坦、阿聯酋、瑞士及荷蘭。

此次發射是從印度的主要航天發射基地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Satish Dhawan Space Centre,SDSC)升空的。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創造了歷史!

極軌衞星運載火箭項目負責人 B Jayakumar

人們正在觀看印度的104顆衞星火箭PSLV-C37發射升空。
印度當地人為火箭發射升空而歡呼。

印度曾於2016年一次性成功發射20顆衞星。但據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前主席 Ramabhadran Aravamudan 介紹,此次發射的難度要大得多:「這次發射的主要技術是保證每顆衞星能按順序依次發射,並且能夠互不干擾地進入各自的軌道。」

分析認為,此次發射顯示印度在太空市場中極具競爭性的低價優勢。據位於印度德里的智庫「Society for Policy Studies」總監 Uday Bhaskar 分析,由於廉價的勞動成本以及國家主導的發展模式,印度能以低於其它國家60%至70%的價格進行衞星發射。不過在他看來,由於印度尚未成功發射重型火箭,因此還算不上「太空大國」。

另據印度時報2月13日報導,印度將在2017年間將太空開發部門的預算提高23%,並計劃開始金星探測計劃,向金星軌道發射探測器;同時在2021年至2022年左右,再次發射探測機器人登陸火星表面。

1.57 億美元
根據官方數據,印度迄今為止已經協助21個國家發射衞星,共收入1.57億美元。

聲音

新的太空競賽正在亞洲各國展開。

CNN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是印度的國家航天機構,創建於1972年,總部位於印度班加羅爾,僱傭約2萬名員工,主要從事與航天和空間科學有關的研究。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用於發射太空飛行器的主力運載火箭是極軌衞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衞星運載火箭(GSLV,用於地球同步衞星的發射),目前也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商業發射服務。近年來,隨着印度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獲得的預算不斷增加,在某些年份已經超過了傳統航天大國俄羅斯。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CNNSpace印度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