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10000多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都沒能躲過人類的污染

刊登於 2017-02-15

圖為2012年,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潛馬里亞納海溝的照片。
2012年,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曾進入馬里亞納海溝並拍下照片。

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是地球上目前已知最深的海溝,曾被認為幾乎不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但2月13日刊載於學術雜誌《自然 - 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的論文顯示,生活在那裏的一些深海生物已被污染,其體內人工化學物含量的濃度,甚至可與陸地上受污染最嚴重河道中的生物相提並論。

我們曾認為如此偏遠且原始的深海地區能夠不受人類的荼毒,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英國生物學家、論文第一作者 Alan Jamieson

馬里亞納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是目前所知最深之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方海床,位於11°21′N 142°12′E,即近關島之馬里亞納群島東方。此海溝為兩板塊輻輳之俯衝帶,太平洋板塊於此俯衝於菲律賓板塊(或細分出的馬里亞納板塊)之下。海溝底部於海平面下之深度,遠勝珠穆朗瑪峰海平面上之高度。(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自英國鴨巴甸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與詹姆斯·赫頓研究所(James Hutton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主要測量了兩種特定類型的化學污染物:用於電氣設備的多氯聯苯(PCBs)與通常用作阻燃劑的多溴二苯醚(PBDEs),它們都可能會對生物的神經、免疫和生殖系統產生各種不良影響,在人類中甚至與癌症發病率相關。

研究人員在北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與新西蘭北部的克馬德克海溝(Kermadec Trench),都部署了被稱為「深海登陸者」(deep-sea landers)的特殊裝置。這些裝置從船上釋放並落到海底,其後再受控漂浮回海面,它們每個都配備了特殊的陷阱,用於捕捉深海端足類(Amphipoda)動物。之後,研究人員測量了被捕捉動物體內是否存在多氯聯苯和多溴二苯醚。

在西北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中超過10,000米深處,發現有蝦類生物 (Hirondellea gigas)有人類污染物。
就是在這種黃色短腳雙眼鈎蝦身上,檢測出了高濃度的多氯聯苯。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在馬里亞納海溝區域還是在克馬德克海溝區域,海平面以下7000多米至10000多米處多個地點採集的端足類動物體內,都存有多氯聯苯和多溴二苯醚,並且其濃度高於沿海清潔地區的基線濃度。其中馬里亞納海溝中樣本的測量濃度相對而言更高,捕捉於該區域的黃色短腳雙眼鈎蝦(Hirondellea gigas)體內多氯聯苯的濃度,比生活在中國遼河附近的螃蟹高約50倍,而遼河是中國污染最嚴重的水道之一。

深海經常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後的原始區域之一,而該研究顯示自然環境之間的互聯性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緊密。但目前仍不清楚污染物如何進入海溝,以及為什麼在馬里亞納海溝里濃度會這麼高。論文作者懷疑,馬里亞納海溝中人工化學品的來源之一可能是「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該區域的化學污染物很容易附著在塑料廢物上,並向海洋底部沉降。

華盛頓郵報認為,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更清楚地解釋,這些污染物如何在整個食物鏈中移動和擴散,以及它們是否會對其侵入的生態系統造成任何可測量的損害;但就目前而言,這些發現是令人震驚的提醒,人類的活動對整個地球都會產生影響,不管該區域是近在眼前,還是遠在「深海」。

聲音

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表明深海與地表水流存有高度聯繫,並已處於人造污染物的影響範圍以內。

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海洋生態學家 Katherine Dafforn

研究結果強調了這樣的想法,即海洋不同部分的相互關聯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緊密,即使在最偏遠的地方,受污染的危險也可能普遍存在。

華盛頓郵報

太平洋垃圾帶

太平洋垃圾帶又稱「垃圾島」。在太平洋上,北太平洋環流系統是相對靜止的區域,此區主要為副熱帶高壓帶,水流旋轉的方向將周圍的廢物帶進來,導致漂浮物和其破碎物的累積,這些像是漂浮的「雲狀」廢物被稱為太平洋垃圾帶(塊),東方垃圾塊或是太平洋垃圾旋渦。長期來看,許多漂流物是可生物分解的,現在此環流系統中增積了大量的塑膠物和海洋廢棄物。相較於生物分解,塑膠類因光而碎裂成細小的碎片後,這些碎片仍為聚合物,即使破碎得再小,依然很難分解掉。有些塑膠因光照碎裂後,形成另一種污染,因為漂浮廢物和浮游動物相似,被低階異養生物攝取後進入了食物鏈。(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華盛頓郵報NPRBBC路透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