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脱北」外交官太永浩:北韓絕不會放棄發展核武 金正恩倒台指日可待

刊登於 2017-01-26

太永浩在南韓舉行記者會指,北韓不會放棄發展核武。
1月25日,太永浩在南韓舉行記者會。

1月25日,於去年8月叛逃南韓的前北韓駐英國公使太永浩(Thae Yong-ho)召開記者會,呼籲國際社會阻止北韓繼續發展核武,又談及北韓人民對政權的看法,稱金正恩政權倒台「指日可待」。

太永浩形容北韓領袖金正恩為「心狠手辣的暴君」,假如他感到權力或生命受到威脅,相信將孤注一擲,製造最大程度災難,甚至不惜對美國發動核武攻擊。

但太永浩強調,北韓目前尚未具備對美國本土發動攻擊的能力。他警告,無論美國取消在東北亞的軍事演習,還是放寬對北韓的制裁措施,都絕不可能換取北韓政府暫停核武、導彈試驗,相反只會助長北韓繼續發展核武。太永浩警告,「化解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唯一方法,就是消滅金正恩政權」,並呼籲西方國家不要低估金正恩作惡的能力。

自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太永浩曾先後出席記者座談會、接受韓聯社專訪等,期間斷言「就算給北韓政府1萬億、甚至10萬億美元,北韓也不會放棄發展核武」,並稱假如向美國政府介紹北韓開發核武的真正意圖,能協助美方制訂合理、準確的對北韓政策,他願意隨時訪美。

金正恩很清楚,核武是他繼續掌權的唯一保障。如果他相信自己的政權和金氏王朝面臨覆滅,他會毫不猶豫地按下按鈕。

叛逃南韓的前北韓駐英國公使太永浩

1月25日的記者會上,太永浩又談及北韓政權目前的「民望」。他指出,隨着科技發展,北韓政府對資訊管制愈來愈束手無策,北韓民眾較過往能接收到更多的外界資訊,對金正恩統治的不滿也隨之增加:「低層民眾對政權的異議、批評,直到近年還是不可思議的,但眼下已變得愈來愈頻繁。」

華爾街日報就引述專家指出,北韓民眾今天透過走私電腦光碟及手機,已能輕易收看南韓電視劇、新聞報導等等。

太永浩又透露,在精英階層當中,甚至開始有人敢於違抗金正恩的命令。太永浩批評,當今的北韓體制完全沒有真正的共產主義可言,而精英階層眼看柬埔寨、越南、前蘇聯(今俄羅斯)等紛紛擁抱經濟及社會改革,對北韓的發展則更感不安。

太永浩是繼1997年「脫北」的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前議長黃長燁之後,向南韓投誠的最高級北韓官員。但太永浩相信,除了他本人以外,尚有更多駐歐洲的北韓外交官正伺機叛逃。他又預言,隨着北韓人民對政權日益不滿,金氏王朝始終會有倒台的一天:「我們要為北韓添油,並讓北韓人民自行點起火頭。」

我浪費了生命中頭50年時光,現在是行動的時候。

現年54歲的太永浩表示

太永浩又憶述自己的叛逃過程,形容那經過漫長的部署。「當金正恩初掌權力時,我曾經抱有希望,相信他會作出理性、合理的決定,做出一些政策改變,挽救北韓於貧苦之中,帶領北韓走向現代化。」但太永浩表示,他和不少同僚及後所見的,是金正恩堅持走上其父親金正日、祖父金日成的舊路:「當我看到他不問情由地清洗異己時,我很快就掉進了絕望之中。」

太永浩指,在駐英國大使館工作時,他的兩名兒子也在倫敦上學,不時會向他問及北韓的狀況,包括為何他們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自由瀏覽互聯網、為何北韓政府不經審訊就能處決官員等等。太永浩又提到,當他們一家離開北韓大使館展開逃亡後,兩名兒子的第一個問題是今後能否玩電子遊戲、能否看任何他們喜歡的電影;太永浩回答稱:「是的,當然可以。你們現在自由了,你們不再是奴隸。」

不過,太永浩表示隨着他叛逃南韓,仍在家鄉的親戚相信已被關進勞改營、正遭受迫害,這令他感到非常抱歉和悲傷,但同時也堅定了他反抗北韓政權的意志,期望在北韓政權倒台後,能與親戚再次見面、當面致歉。

1414
據南韓統一部於今年1月3日公布的數據,2016年逃離北韓、投誠南韓的人數為1414人。而截至2016年年底,南韓境內的「脫北者」人數為30208人。

聲音

雖然我不得不為金家王朝服務,但從未做過什麼壞事。因為在西方法治社會,做壞事很難逃避懲處;北韓駐英國大使館所做過唯一的違規事情,大概是逃避繳付倫敦交通堵塞費,欠賬金額約為10萬英鎊。

太永浩

金正哲(金正日次子)對政治沒有興趣,他唯一喜愛的是音樂,他只鍾情 Eric Clapton。假如他是個平凡人的話,我肯定他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吉他手。

被問及一旦金正恩下台,其弟弟金正哲會否執掌政權,太永浩如此回應

黃長燁

北韓思想家,以其對「主體思想」的理論化而聞名,曾任最高人民會議議長,朝鮮勞動黨書記與金日成綜合大學校長,卻也是史上最高級別的「脫北」官員。1997年2月,黃長燁走進南韓駐北京大使館要求政治庇護,及後逃亡到南韓,並加入反金日成主義的組織,主張推翻金正日政權,反對前南韓總統盧武鉉的「陽光政策」、美國對北韓在六方會談上的綏靖政策等。由於他的「脫北」行為,其妻子和長女自殺,其餘家人則被送往勞改營。2010年10月10日,他病逝於家中,終年88歲。(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華爾街日報衛報now 新聞韓聯社BBC 中文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