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特朗普動用特權重啟兩項備受爭議的油管計劃

刊登於 2017-01-25

2017年1月21日,特朗普就職總統後,在洛杉磯婦女遊行中有抗議人士要求停止達州輸油管工程。
2017年1月21日,特朗普就職總統後,在洛杉磯婦女遊行中有抗議人士要求停止達州輸油管工程。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任內曾動用特權阻止兩項備受爭議的油管興建計劃,包括叫停縱穿北美大陸的輸油管道 Keystone XL 以及暫停在美國原住民立岩蘇族部落(Standing Rock Sioux Tribe)保留地附近修建「達州輸油管」(DAPL)。1月24日,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就兩項油管項目啟動「重新協商」 。

針對被奧巴馬政府否決的 Keystone XL 項目,特朗普邀請其開發商泛加拿大公司(TransCanada Corp.)重新提交項目申請書,並且要求國務院在60天內就該項目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作出決定。

為什麼奧巴馬叫停 Keystone XL

Keystone XL 輸油管道全長約2700公里、投資額為70億美元,計劃連接加拿大油砂(sands oil)生產重鎮 Alberta 和美國石油精煉基地墨西哥灣,並且已經得到了加拿大政府方面的批准。但由於油砂的提煉過程會釋放大量温室氣體,環保人士批評它會對氣候變化帶來重大影響並且進行了激烈的抗爭。2015年底,奧巴馬政府叫停該項目,這場勝利也被視為新時代環境抗爭的里程碑之一。(端傳媒綜合整理)

為加速審批過程,特朗普下令國務院以及正在對達州輸油管爭議地段進行審查的美國陸軍工兵部隊(Army Corps of Engineers),使用此前已完成的環境評估報告作為 Keystone XL 項目與 DAPL 項目的審批參考依據,而不要再花上經年累月的時間啟動新的環境評估。

我們正在挽救我們的國家、橋梁和道路。當大橋即將塌陷,而高速公路搖搖欲墜,我們可不能還花上15年去評估環境問題。

美國總統特朗普

針對未來新的項目,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稱如果白宮環境質量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認定某個項目屬於「優先基礎建築項目」,那麼該項目的環境審批過程將得以被提速。

他同時下令商務部制定一項計劃以鼓勵新的油管項目開發商「在最大限度」內使用美國製造的材料和裝備。

分析認為,這一系列行政命令預示着特朗普不會像其前任奧巴馬一樣,對環保組織、氣候變化議題抱以更友善的立場。但對石油行業來說,這意味着他們得以更自由地擴大項目規模並且減輕行政負擔。

2017年1月24日,美國總統特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簽署關於石油管道行業的五個行政命令。
特朗普在上任前,就已經表態支持美國國內的重大油氣項目建設。

特朗普的舉動得到油管開發商及一些工會組織的歡迎。泛加拿大公司表示正在準備相關文件以重新提交申請。而北美勞工國際工會(Laborer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North America)主席 Terry O』Sullivan 讚賞道:「他曾承諾為中產階級創造工作,而今天的行動正預示這一諾言即將實現。」

為反對達州輸油管計劃而進行了約8個月抗爭的立岩蘇族部落感到失望。他們批評油管的路線會跨經其祖先墳地、破壞考古遺址及污染當地主要水源。該部落代表律師 Jan Hasselman 表示若該項目最後得到批准,將起訴美國陸軍工兵部隊。

28000
特朗普表示重啟 Keystone XL 油管將會為美國帶來28000個工作機會,但根據美國國務院早前的評估,該項目只會創造3900個臨時工作機會以及35個長期工作機會。

聲音

這個國家的行政規管條例已經亂成一團。

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現有的環評審批過程

這項命令預示着我們的國家正在為一項實現能源安全的全面計劃大興土木。

北達科他州的共和黨參議員 John Hoeven

美國人知道這條油管的計劃路線並不公正,而且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這條路線侵犯了我們的法定權利、污染了我們以及下游1700萬美國人的水源。

立岩蘇族部落首領Dave Archambault 二世

達州輸油管計劃

達州輸油管計劃由開發商 Energy Access Partners 於2014年提出,並在去年7月得到美國陸軍工兵部隊的正式批准。這條全長約1886千米的油管,起點為北達科他州油氣豐富的巴肯(Bakken),然後一路向南橫跨南達科他州、愛荷華州及伊利諾州,造價總計37億美元。一旦建成,油管每天可運輸47萬至57萬桶原油,並可由伊利諾州轉運至美國中西部、東海岸城市及墨西哥灣沿岸地區。這項計劃得到北達科他州政府的歡迎,但卻遭到州內的立岩蘇族部落的反對。從去年4月起,該部落以及環保人士開始為此進行抗爭,並得到廣泛支持。去年11月,美國陸軍工兵部隊下令暫停該部落附件的油管興建計劃,並重啟新的環境影響調查。(端傳媒綜合整理)

來源:彭博華盛頓郵報路透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