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台灣公布年金改革方案,軍公教優惠存款將走入歷史

刊登於 2017-01-19

2017年1月7日,台中有示威者在警察面前高喊以反對年金改革。
島內對年金改革方案意見不一。

台灣政府1月19日提出社會高度關注的年金改革方案。年金改革委員會召集人、副總統陳建仁指出,現行18%軍公教優惠存款利息將逐年調降、6年後歸零;公教人員(即公務員、教師)退休年金的所得替代率及平均投保薪資採計年數則調整至與勞工標準相近;此外也將整體延後年金請領年齡、提高費率上限,政府並每年挹注200億至勞保基金,力求「讓世代領得到、長久領到老」。

部分軍公教領高額退休金引世代、職業衝突

在本次年金改革中,廢除軍公教的18%優惠存款始終是焦點之一。早年因軍公教人員收入微薄,退休金僅在職所得40%至50%,政府因而設置將其退休金及軍公教保險存入國營台灣銀行的優惠存款制度,並在1983年將利率訂為18%,以保障軍公教人員退休生活。

到1995年,考量軍公教人員待遇改善,優惠存款制度隨着退撫新制終止,但在此前服務的軍公教人員,退休後仍可辦理。而隨着市場存款利率降低,政府需補貼的資金缺口也逐年增加,直至2011年合計已負擔超過800億台幣,也使得過去10年來,台灣政府已三度推動改革措施。

退休軍公教人員因18%被民眾當成米蟲,有時候還得承受民眾的閒言閒語、指指點點,一點為人師表的尊嚴都沒有!

台北市成功高中退休老師張禎賢

而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高所得替代率(即退休後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額與退休當時的每月薪資的比例),也是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特別是服務年資跨越退撫新舊制的中世代,加上18%利息後,往往出現所得替代率超過90%甚至100%以上的情況,造就「退休領更多」的現象,更讓年輕世代及其他職業不平。

但也有意見指,對於早期退休的低階公務員而言,逕行砍18%或是降低所得替代率,無疑會使其晚年生計出現危機,因而提出不應溯及既往、應漸進改革等意見。部分軍公教團體更在討論過程中認為政府處處針對並污名化軍公教而上街抗議

府方定案:少領、多繳、晚享受

而在召開20次年金改革委員會議後、22日即將迎來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前,台灣政府提出具體方案。公教人員優惠存款部分,將每2年降低利息,至第7年歸零;但若月退金低於2.5萬或3.2萬等兩「基本生活保障方案」者,將維持原支領金額。若改革通過,長期為人詬病的18%將正式走入歷史。

其次,公教人員平均所得替代率也會設定為「本俸兩倍」的60%,約等於非主管人員「實質薪資」的70%。目前超過的部分將會先降至75%,再逐年調降1%至目標。而目前公教人員皆以退休前最後一個月作為投保薪資標準,未來也將逐年延長至15年,與現行勞工及國際標準接軌。

為補充年金,整體投保費率將逐步提高至18%,並因應人口老化趨勢,延後年金請領時間至65歲,提前或退休則有減額及增額措施,但針對特定危險行業則擬定不同年限。

陳建仁也強調,改革過程政府會挹注基金,如未來5年將每年投注200億加入勞保年金,並提高年金基金投資效率,使基金管理專業化、透明化。

新政府的做法,是發動一個集體協商,因為年金改革必須是一個透過協商來團結所有人的過程。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上談年金改革

然而,部分公教團體的不滿並未因此稍有緩解。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也在同日發出動員令,號召公教勞警消於22日至凱道,抗議政府只找軍公教開刀;全國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則抗議國是會議多次更改地點、未通知代表,認為蔡英文政府黑箱作業,自15日起在立法院門口發起絕食抗議。

始終主張討論普及式基礎年金的社會民主黨也召開記者會呼籲,改革方向是確保老年生活不虞匱乏,但卻未考慮到退休後,每個月領不到一萬元的老年貧窮者,反而要藉由延長投保薪資採計年數,降低勞工退休金,對「老、殘、窮」工人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1400
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指,政府負擔軍公教退休金負擔將會達到最高峰1400億元,等於1年台北市政府總預算。

聲音

就算現在台灣物價水準已經到了3萬多以上,退休金可能不足以生活;或者,1990年初期前就退休的低階公務員,由於在任時薪水過低,造成退休金最少可能只有1萬多元。即便如此,要解決問題所應調整的是「公保退撫制度」,或者擴大公共化的相關措施,才是制度中的正當辦法,而非繼續保有18%優惠存款的制度。

政治工作者、曾任社會民主黨政策部主任賴建寰

制度分歧、職業分立但不同職業保障差異太大。但目前年改辦公室提出的備選方案,卻完全忽略改革的原始理由,只在職業分立的架構下,做枝枝節節的修改,完全忽略弱勢者的需求,讓我們非常失望。社民黨提出兩大重點:沒有基礎年金,就不算「年金改革」!大砍弱勢勞工月退,算什麼「改革」?

社會民主黨召集人 陳尚志發言

來源:蘋果日報聯合報報導者中國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