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離世,終年111歲

刊登於 2017-01-14

中國著名經濟學、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中國著名經濟學、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離世,終年111歲。

剛剛過完111週歲生日的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於1月14日離開人世。後浪出版公司已確認這一消息。

周有光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臨近50歲「半路出家」主導擬定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在此之前他主要從事經濟和金融工作,曾在多間銀行和高校任職。著名作家沈從文系其連襟。

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教育使先進別於落後。

周有光100歲時題字

1906年周有光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沒落的士紳之家,中學時接受了扎實的古典教育,同窗包括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大學他先後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主修經濟學,輔修語言學。由於早年接受的「博雅」(liberal arts)教育,30年代周有光就對語言學產生濃厚興趣,曾主張方言拉丁化,必須互相溝通。

1933年周有光與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允和成婚後,夫妻一同前往日本留學。由於仰慕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日本經濟學者河上肇,到日本不久周有光便由東京大學轉學到京都大學,但因河上肇入獄未能如願成為其學生。

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回到上海,任教於光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周有光一家遷往四川,曾先後在新華銀行、國民政府經濟部工作。1945年周有光回到新華銀行後,又被派駐倫敦和紐約,在美工作時他還因朋友介紹與愛因斯坦有過交往。除了利用業餘時間勤奮自修經濟學,周有光也曾趁英國旅行時收集不少字母學著作。

由於曾發表、出版過有關於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1954年周有光獲邀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1955年後他被留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徹底放棄在上海的教研工作,轉而投身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1982年漢語拼音方案被國際標準化組織認定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周有光被打為「反動學術權威」,下放「五七幹校」;在此期間,他依然透過不同語言版本的《毛主席語錄》進行比較文字研究。

語文雖是他的業餘愛好,但這個愛好已『淪肌浹髓』,和他的生命融合為一,再也揮之不去了。

著名學者余英時為《周有光百歲口述》撰寫的序言

1991年開始,周有光還將研究拼音、文字的興趣轉移到文化研究。105歲高齡時,他曾撰寫雜文集《拾貝集》。這本書連同他在95歲和104歲時撰寫的雜文集《百歲新稿》和《朝聞道集》 ,被形容為「中國思想啟蒙史上的傳世之作」。

周有光一生共出版40多本著作,其中約一多半是在退休之後完成。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森根表示,周有光對創建現代漢字學、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中文信息處理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百歲異議者

周有光主持的拼音方案極大提高了普通中國人的識字率,也為國際交流和電腦輸入帶來便利。相比周有光為文化傳播做出的貢獻,中國政府對周有光的宣傳力度和重視程度卻顯得有限,這與他多年來對執政黨的批判態度密不可分。

2012年接受 BBC 專訪時,這位昔日的馬克思主義愛好者曾表示,未曾後悔回到中國,但直指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是「最最壞的專制」,並認為「只要中國一天離不開共產主義,中國的前途就無法擺脱黑暗」。

2013年接受蘋果日報採訪時,周有光曾直斥「現在中國名義上沒有皇帝了,實際上還有」。周有光還認為,習近平上台後的肅貪風暴僅是隔靴搔癢,「問題在於專制,不是貪官」,並指由黨控制軍隊、軍隊控制國家的制度不合理。周有光認為,中國共產黨至今未改專制,「我們的憲法規定得很清楚,人民有很多自由,但現在一樣都沒有;憲法上有民主條文,但是空的,沒有真的東西。」

中國不適合民主?這等於說中國人不適合吃西餐一樣荒謬。

2013年接受蘋果日報採訪時周有光表示

而據2014年德國之聲的報導,周有光曾表示,「我一生中只對一件事情感到遺憾,共產黨沒有遵守承諾,中國始終沒有民主。毛澤東搞得一塌糊塗。」

1 %
僅有1%的人能活到110歲,這類高壽者又被稱為「超級人瑞」。

聲音

周有光老先生曾自嘲上帝老糊塗了,忘記叫走我。又說這把年紀了還有什麼不敢說。所以昨日慶生、今日辭世,應該是上天怕他道破天機。 ​

微博網友@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周老先生千古!老先生領銜創制的《漢語拼音方案》惠及十幾億中國人。今天電腦手機數字時代,我們使用各種基於漢語拼音的輸入法,打起字來得心應手,周老功不可沒呀!

微博網友@北方侉子

我們這一代青年有幾個特點:當時並不參加國民黨,也不參加共產黨。但思想傾向共產黨,反對國民黨。因為共產黨包括毛澤東、周恩來、陳毅都是宣傳民主的。抗戰時期,周恩來在重慶,是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副主任之一。他常常說:我們共產黨是主張民主的。

周有光口述回憶錄《百歲憶往》

合肥四姊妹

合肥四姊妹是指民初教育家张武龄的四个女儿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張武齡的祖父是晚清重臣、淮軍將領張樹聲,合肥張家是安徽的幾大家族之一。張元和是四姊妹中的大姐,生在合肥,十歲遷居蘇州,喜好崑曲,幼年得到尤彩雲的親授,後與崑曲名家顧傳玠結婚。顧傳玠1965年病逝,張元和移居美國,繼續培養崑曲人才,於2003年9月27日病逝。張允和是崑曲研究家,於2002年8月14日去世,丈夫是中國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張兆和是中國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妻子,著有《湖畔》等小說傳世,於2003年2月16日去世。張充和在四姐妹中最幼,1914年在上海出生,工詩詞,能繪畫,通音律。她在北京大學擔任崑曲和書法教師時與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結婚,婚後在美國加州大學圖書館工作,後來到耶魯大學藝術系教書法,於2015年6月17日在美國紐黑文市去世。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澎湃BBC蘋果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