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香港故宮風波

野島剛:香港蓋故宮,北京期待的四種意義

當聽到香港會建設故宮,我如是思考:「故宮脫離不了政治。我的這個想法果然是正確的。馮明珠前院長,實在抱歉,這次是您錯了。」

刊登於 2017-01-10

#香港故宮風波#香港

香港站行人通道的西九故宮廣告。
香港站行人通道的西九故宮廣告。

香港要蓋建故宮了。

聽到這消息的第一時間,不由得想起2015年,我對時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的專訪。馮明珠讀過了我在2013年出版的著作《兩個故宮的離合》,對於該書觀點「故宮離不開政治」, 她表達了不滿:

「你把故宮寫得太政治化了。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政治跟文化沒有關係。」

其實我也認為,政治和文化原本不大相干。但是,政治卻時時想利用文化;文化有時也會為了利用政治,從而親近政治。就像博物館的建設,其背後就離不開政治和金錢的力量。何況,故宮更有着連接中國近現代特殊歷史和政治的背景。

因此,當聽到香港會建設故宮博物院,我如是思考:「故宮脫離不了政治。我的這個想法果然是正確的。馮明珠(前)院長,實在抱歉,這次是您錯了。政治也許可以歸結為政治,但文化終究不僅僅是文化,難以與政治割裂」。

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的象徵

對於推翻封建王朝、高舉建設民族國家理念的新國家來說,將象徵着封建時代巨大財富的宮廷文物回歸國民,正合其意......

「故宮一直在增殖不停」。我在第二本有關故宮的著作《故宮90話》(2016),提出這個想法。故宮在中國,彷彿是近代革命的照明燈。兩岸故宮的分離,台灣故宮南院籌建,乃至香港故宮構想的浮現,都反映着中國革命未竟的問題: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當時的藏品均為清王朝的宮廷文物。1911至1912年通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什麼要讓國民看到清王朝的宮廷文物呢?——那是為了向國民呈現「革命的成果」。對於推翻封建王朝、高舉建設民族國家理念的新國家來說,將象徵着封建時代巨大財富的宮廷文物回歸國民,正合其意。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院的誕生,本身就具有革命的象徵意義。

此後,故宮一分為二。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的蔣介石攜故宮部分所藏文物逃亡台灣。蔣介石認為,誰擁有象徵革命成果的故宮文物,誰就是中國革命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戰後的國民黨在對外宣傳時,也經常提及:「故宮文物在台灣,象徵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合法政府,因為我們就是中華文化的保護者」。

另一方面,對中國而言,統一台灣是革命的最後一步,是它最大的「核心利益」所在。台北故宮的存在,也從側面印證了統一台灣尚未實現的這一現實。

現在,故宮又將在香港設立新據點。

香港故宮,對北京的四重意義

香港故宮建設,今後基本會圍繞四個方面闡述其歷史意義:一、繼承近代革命;二、證明香港回歸;三、對抗香港本土思想;四、北京政府「中國夢」的政策......

香港的情況雖然有別於台灣,但對中國來說,無疑也是一片具有特殊意義的土地。畢竟導致大清國割讓香港給英國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革命的起點,是被西方侵略、掠奪的歷史傷痕;收復香港,當然也便是中國革命的重要一環。從一開始,中國就抱有將香港在殖民期間受西洋影響的文化,改造回中華文化的初衷。

大多數香港人也許還記得,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之時,北京故宮最大的國寶「清明上河圖」來香港出展。從那時就可以清楚看出,中國共產黨有通過故宮文物來拓展治理香港的想法。10年後,這次更是要將故宮建設於此。

香港是中國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歷史來講,香港回歸僅僅是真正回歸的第一步。因為香港作為英國在亞洲培育起來的「西洋」,在其價值體系裏,英國文化最優越,而中華文化則被置於下層構造。香港回歸後,只有「文化主權」也回到中國,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回歸。

此外,中共可以通過故宮這一巨大的中華文化象徵,來否定香港社會中「本土派」、「自決派」、「獨立派」提出來的「香港價值」或「香港認同」。

最後,在香港建故宮博物院,對中共來說還有更高一層的含義——作為習近平提出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或「中國夢」的具體體現。故宮代表中華文明,在回歸的香港土地建立起「巨大的紀念碑」,無疑是其「想像的中華共同體」的輝煌成果體現。

因此,香港故宮建設,今後基本會圍繞四個方面闡述其歷史意義:一、繼承近代革命;二、證明香港回歸;三、對抗香港本土思想;四、北京政府「中國夢」的政策目標。因此從中共的立場來看,籌建香港故宮可謂「一舉四得」。

未來香港政治的風向標

我的直覺告訴我,香港故宮很可能成為今後香港政治的風向標。

此次的香港故宮是北京故宮的首座分院——而台北故宮在是2015年12月,於台灣嘉義成立的故宮南院,也可謂是濃郁政治意圖下誕生的產物。

2001年,民進黨籍的陳水扁總統推出故宮南院計劃,遭到了當時在野的國民黨強烈反對。幾經波折,經過了15年後,終於在馬英九政權結束的前期完成。如此耗時的背後,隱藏着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政治博弈。

民進黨將南院定位成「亞洲文化」的計劃,遭到了以捍衛中華文化為標竿的國民黨強烈排斥。現在的黨主席洪秀柱時任立法委員,與當時負責文教方面的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對此大為反對。當時總統雖然是陳水扁,但立法委員半數以上為國民黨員籍,故宮相關預算均被擱置,連文物購買等事宜也進行不順。

圍繞南院建設的混亂,可謂是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政治對立而產生的。從這方面來講,香港故宮也有類似要素。香港故宮無疑被賦予了中華文化的意義,這難免牴觸「東洋和西洋融合」的香港文化核心特徵。

對香港的政治觀察者來說,簽訂合作協議和在記者會上公布消息的人,竟不是現任特首梁振英,而是下屆行政長官的有力候選人、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其背後也深含濃厚的政治味道——新任行政長官上任之時,將是香港回歸20週年的2017年7月,屆時香港故宮建設方案已正式啟動,也在其五年任期中建設完成,這是非常明確的政治目標。

如果故宮在香港落成,那就會出現兩岸三地皆有故宮的局面。北京、香港、台北間的故宮交流,毫無疑問將被視為重要的統戰手段。台灣在馬英九政府時代,兩岸故宮交流開展得如火如荼,幾乎每年都會舉辦大型共同展覽。但是去年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上台,兩岸關係驟變,故宮交流也戛然而止。

兩岸故宮間的關係,無法脫離中國大陸和台灣間的政治關係。至少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連帶香港的兩岸故宮交流是不大可能;但倘若國民黨能重返執政,那麼兩岸三地的故宮交流,一定會成為執政者腦海中勾畫的一張藍圖。

不過,香港社會的中華認同,根據年代不同大相逕庭。對深持本土意識的香港年輕人來講,如果不能改變他們對於故宮背後共產黨的不良形象,故宮建設未必能提高他們對中華民族意識的認同。

博物館是一國歷史觀的鏡子,難免有政治性的命運。尤其是中國的故宮,如前所述,有着二重、三重複雜的高度政治性,極易陷入政爭。我的直覺告訴我,香港故宮很可能成為今後香港政治的風向標,也將反映香港政制將走向混亂,還是趨於穩定。

(野島剛,故宮研究者;日本資深傳媒人、作家。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台北特派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