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再因員工過勞自殺惹非議,日本電通社長宣布辭職

刊登於 2016-12-30

日本電通涉奴役僱員釀自殺案,社長引咎辭職。
2015年12月,日本廣告公司電通株式會社一名24歲女員工因過勞而自殺身亡;12月28日,該公司社長石井直宣布為事件負責,並引咎請辭。

日本最大廣告公司電通株式會社(Dentsu Inc.)社長石井直於12月28日晚間宣布,就2015年12月該公司一名員工過勞自殺的事件負起全部責任,將於2017年1月正式辭職。同日稍早,日本主管勞工就業的厚生勞動省也以逼迫下屬違法加班的罪名,起訴該名自殺員工的直屬上司。這令電通在1990年代創下第一宗官方認定的「過勞自殺」案例後,再度以同樣問題為日本職場、輿論投下震撼彈。

我女兒不會再回來了。工作不會比生命更重要,真的希望以後不要再有過勞死事件。

電通自殺員工高橋茉莉的母親高橋幸美

今次事件源於2015年12月的聖誕夜,畢業於東京大學、任職於電通不到1年的高橋茉莉,在員工宿舍跳樓自殺身亡,終年只有24歲。厚生勞動省調查發現,高橋輕生前1個月的加班時數劇增至105個小時。日本《勞動基準法》訂定了「過勞死標準」,為死者死前一個月加班逾100小時、或死前半年內有2個月以上加班逾80小時。

高橋的朋友指出,她幾乎每天只睡2小時,也曾向父母及好友發出有「很想去死」等具自殺傾向的訊息。電通也坦承,高橋像是遭受職權騷擾,因為其加班記錄顯示,她每月加班時數雖然都不超過70小時的公司規定,卻有69.9小時這類數字,而事實上她的加班時間遠多於此。

對此悲劇,社長石井直就沒能阻止員工過勞,向死者、其家屬以及社會大眾道歉。除了社長引咎辭職外,日前該公司更宣布如辦公室10點強制熄燈、禁止員工在家中加班等措施。然而石井也承認,過勞問題尚未解決,仍有100多名員工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

這也符合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在石井宣布辭職當日,厚生勞動省也以逼迫高橋違法超時加班,涉嫌違反《勞動基準法》為由,起訴高橋的直屬上司;調查同時發現,另有逾30名員工有同樣遭遇,而電通為了隱瞞,逼迫員工少報工時超過100小時。

以「鬼十則」自豪的電通過勞記錄

日本電通身為全球規模第5大的廣告公司,創立自明治時期,擁有百年歷史,是日本就業首選之一的著名企業。但該公司自豪於其「鬼十則」的嚴格社訓,對員工「至死方休」的要求,在業界也相當有名,並因此造就該公司歷年來多次被政府要求改善的過勞現象,並在1990年代創下日本官方認定「過勞自殺」的首例。

鬼十則

「鬼十則」是日本電通公司在1951年由第四代社長吉田秀雄制定的工作規定,吉田又被稱作「廣告之鬼」,而這些「做到死」的精神延續至今,包括「一旦動手,在未達目標前,見神殺神,遇佛滅佛,即使被殺也絕不罷休」、「全方位留心關照,絞盡腦汁不鬆懈、不疏忽,唯有這樣才能稱作『服務』」、「以狼般的饑渴向艱難挑戰,唯有完成艱難挑戰,人才會進步」等。 (資料來自端傳媒綜合整理自蘋果日報、聯合報)

1991年,剛進電通一年半的大嶋一郎,被發現在家中浴室上吊自殺。家屬認為大嶋自殺是因為長期過勞而罹患憂鬱症,並向電通提告;電通則將此歸咎於大嶋個人心理因素及家人疏忽照顧。直至2000年,日本最高法院判決認為,僱主有維持安全勞動環境的義務,應調整工作量,避免員工因過勞而身心受損。

這則判決推翻了以往將自殺歸因於員工個人因素的見解,肯定了過勞、精神疾病及自殺的關聯,並認定了僱主的責任,影響相當重大,同時也是日本第一宗被官方認定為「過勞自殺」的案例。而事隔25年,電通創下領導者因過勞自殺引咎辭職首例,也被視為將對視過勞為常態的日本職場文化帶來衝擊。

1/10
在日本於 2015 年發生約 2.4 萬起自殺事件中,有 2159 起與工作問題有關,佔自殺總人數近十分之一。

聲音

為了避免公司的形象再惡化,社長下台是很自然的決定。我覺得好羞恥,這讓我想要辭職。電通先前有過醜聞,但這是第一次讓一個總裁必須下台。

電通員工

每個人在這都是工作狂,我不認為他們會因為過勞而責怪任何人。公司究竟能改變什麼是讓人有點懷疑的。

電通員工

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媽媽,但為什麼事情非得這麼難?

電通自殺員工高橋茉莉給母親的告別信件

過勞死

過勞死,源自日語,是一種職業性的突然死亡,因工作過度致積勞成疾而死。其原因為由壓力引起的心臟病發作,或是長期疲倦所導致的中風致死。第一宗有紀錄的過勞死個案發生於日本,當中一名工作在日本最大的報紙公司二十九歲的海外運輸部男員工,在他工作期間突然中風身亡。事件最初不為留意,直到198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同公司幾位較高職位的行政人員正值壯年,卻在沒有明顯疾病的情況下猝死。當地傳媒馬上針對事件報導,並很快把這種現象稱為「過勞死」。在1987年,由於過勞死現象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日本勞動省不得不就因工作猝死的人數作出統計。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日本時報美聯社轉角國際香港01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