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全球變暖驅使鳥類過早遷徙,燕子等長途遷徙鳥類受害最多

刊登於 2016-12-30

氣候變化驅使鳥類過早遷徙,或會錯過部分食物。圖為2016年12月27日,德國,一群海鷗飛過沙灘。
全球變暖驅使鳥類過早遷徙,或因錯過食物及築巢點而影響其繁衍後代。

透過考察分析數百個分布於五大洲的物種,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隨着全球氣温上升,遷徙鳥類呈現出提早飛往夏季繁殖地的趨勢——總體而言,全球氣温每上升一攝氏度,平均大約提早一天。

鳥類遷徙的主要原因是季節性温差與食物供給變化,因而到達夏季繁殖地的時間點相當重要。在錯誤的時間抵達——甚至只是提早幾天,也可能導致它們錯過重要的資源,例如當季的食物和築巢的地點等,而且這也會影響其後代孵化的時機及存活幾率。

我們知道受氣候變化影響,許多植物與動物正在重塑其重要活動的時間點——例如開花和繁殖等。現在透過研究,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鳥類遷移時間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這一變化在跨物種間產生了怎樣的連帶影響。

英國愛丁堡大學生物學院研究人員 Takuji Usui

研究人員考察的對象包括遠距離遷徙鳥類,例如燕子和斑姬鶲(Pied Flycatcher)等,以及那些遷徙距離較短的鳥類,例如田鳧(Lapwing)和白鶺鴒(Pied Wagtail)等,並對它們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比較。

在每年的9、10月左右,英國的燕子會飛往法國西部,再一路跨越比利牛斯山(Pyrenees)及西班牙東部,進入摩洛哥並穿過撒哈拉沙漠,最終停留在南非過冬。在遷徙時,燕子可以以每小時17至22英里的速度飛行,每天大約能飛200英里(約合322公里)。而體積比麻雀稍小的斑姬鶲,則會在夏季遷徙到英國西部地區「避暑」及繁殖,之後飛往西非度過冬天。

短距離遷徙的鳥類中,從喙到尾長約30釐米的北方田鳧,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英倫三島看到,繁殖季節傾向於待在農田、濕地和草甸,冬季則大多在牧場和犁過的田野裏度過。

研究人員發現,進行長距離遷徙的鳥類比較而言對於温度升高最不敏感,可能受到的傷害也最大,因為其他本地鳥類會在它們抵達之前搶先進行繁殖並搶走食物,使得這些長途跋涉的「外來戶」抵達目的地之後可能面臨食物危機。

在研究過程中,除了對當下狀況的考察以外,研究團隊還翻查以往業餘愛好者與專業科學家的鳥類遷徙記錄文獻,從中尋找有用資料進行分析比較。這些文獻包括來自19世紀美國自然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筆記等,最早的史料可以追溯到約300年前。

該研究由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NERC)主持進行,論文發表於英國生態學會(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旗下刊物《動物生態學雜誌》(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35 英里
英國地區的燕子在遷徙時,最高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35英里(約合56公里)。

聲音

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候鳥如何跟上繁殖地的變化,與外在環境保持同一步伐。

英國愛丁堡大學生物學院研究人員 Takuji Usui

鳥類遷徙

遷徙是鳥類隨着季節變化進行的、方向確定的、有規律的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在動物界中,類似的活動非常常見,對昆蟲則稱為「遷飛」,對魚類則稱為「洄游」,對哺乳動物則稱為「遷移」。遷徙是鳥類生命週期中風險最高的行為,受到體能、天敵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而人類活動常常有意或無意地破壞鳥類遷徙的補給站點,給它們的遷徙製造更大的困難,有時甚至對某些物種的存續產生嚴重影響。(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BBC衞報獨立報每日郵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