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丁丁:解放軍搶奪美國潛航器,是有目的挑釁嗎?

中國在南海的此舉當然容易被理解為針鋒相對的回應。可是從謀略角度,看不出此舉對中國有什麼高明之處。

刊登於 2016-12-18

圖為2015年9月3日,中國北京,解放軍在天安門為紀念二戰終結的軍事巡遊作準備。
圖為2015年9月3日,中國北京,解放軍在天安門為紀念二戰終結的軍事巡遊作準備。

「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這句毛語錄老得暴露年齡,但從眼下正在發生的國際現實看,它又儼然是中國與世界關係頗為傳神的描述,至少在大陸輿論中如此。

12月16日,中國海軍在靠近菲律賓蘇比克灣的南海國際水域撈走美國海軍一艘無人潛航器,令很多人瞠目結舌。

此次被中國撈走的LBS-G(近海戰場感知-滑行者)無人潛航器,連發動機也沒有,依靠海水浮力變化緩慢滑行。在NAVO(美國海軍海洋水文辦公室)滑行器運行中心的遙控下,它能在長達4到6個月時間內持續提供水文數據,通過「銥星」傳回美國。這些數據將用於反潛戰、水雷戰、兩棲戰和特種作戰的戰術和作戰行動。除T-AGS 60 級海洋調查船每艘攜帶5至10台以外,其它美國海軍及其盟國艦艇也可臨時攜帶。

LBS-G當然具有軍事目的,終日盤桓着「誰怕誰」的不少大陸軍迷,得知此事後立刻進入「戰時狀態」——只要服務於消滅敵人,一切行為都是天然正義而高尚的。於是,大陸輿論從措辭開始下功夫:LBS-G技術上應稱為「無人潛航器」(UUV),但一些軍事媒體,如著名民間軍事網站「空軍世界」就以「美軍無人潛艇被中國截獲,窺探我軍潛艇計劃受挫」為題報導此事,顯然有意將輿論向「潛艇」這種殺傷性、進攻性武器平台引導。這類文章中僅憑LBS-G長航時、大航程的性能就斷定「對中國南海的093、094(核)潛艇造成相當的威脅」。

海洋調查、海洋科研本身具有軍民兩用性質,歷史上也多有海洋調查船直接執行軍事偵察任務的先例,美軍也極為重視獲取中國潛艇情報,還正在發展包括全面攻防能力的水下戰乃至「海床戰」能力。歷史上著名的,被朝鮮俘獲的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AGER-2)事件中,美國即以「輔助總體環境研究」(AGER)為掩護,由海軍提供船員,會同國家安全局實施。但隨着太空和遠程技術偵察能力的提升,美國已完全可以在合法的太空、國際空域和水域蒐集到所需的情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雖然也禁止濫用領海無害通過權實施軍事偵察,但無權禁止在國際水域的軍事偵察,更不可能禁止民用科研領域的手段和成果用於軍事。

中國同前蘇聯一樣,也大量利用軍民兩用平台服務軍事目的。從國際社會公開報導就不難發現,中國海軍偵察船在2015年美國「環太平洋」軍演中不請自來,貼身窺探。此外,中國諸多軍用偵察機塗着「聯合航空公司」的標誌,中國引進的航空發動機等高技術產品,也經常以民用為名掩護軍用。

在海洋環境科學領域,中國也以科研名義進口大批歐美海洋觀測器材,參與課題,共享數據。比如,2000年啟動,中國2002年參與的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中,全球現有的3829個Argo浮標,只有138個由中國投放。這種浮標依賴進口或引進關鍵技術仿製,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差距與獲得技術的衝動,可以說是參加此類項目背後的重要目的。

可是,到了中國撈走美國潛航器時,狂熱的民族主義好戰輿論一口咬定「鮑迪奇」號是偵察船,國際社會英文報導中的「seize」也搖身一變成了理直氣壯的「截獲」和「扣留」。在他們眼中,哪怕遠在菲律賓海岸,只要地理上在南海範圍內,就是「地點敏感」、「鬧到中國家門口」和「一開始就不善意」。這一整套說辭,對大陸很多公眾極具蠱惑力。

但即使可以煽動輿論狂熱,也不可不注意中國此舉在國際上的無理形象。這一點也使外界油然而生更多疑慮——這次撈走滑行器,如果是中國最高層批准甚至精心策劃的行動,在外交、法律、政治和軍事上實在很難說得通有充足的動機和利益,足以抵消其代價和風險。

回溯類似事件的普遍特點,遠至「銀河」號事件、「南聯盟炸館」事件、「南海撞機案」、「無暇」號,近至中國軍艦對日艦打開火控雷達、釣魚島撞船和對美軍偵察機貼身桶滾等事件,中國高層或事前或事後,都有實現自身某種利益的明確意圖,但事件中第一線具體行動的分寸和效果,決策者鮮有太大的把握。

在這方面,中國既有近年最高領導人拋開韜光養晦,「敢於有所作為」的明確要求和全面推動,有舉國上下對國力信心爆棚、渴望對外強硬、打破美國霸權、爭奪世界領導地位的野心,也依然有真正了解自身家底和國際局勢,同時一心使本部門利益最大化的各地方、各部門。這些機構既有投機、煽動、利用狂熱的一面,也有官僚、保守、僵化和逃避風險的一面。一句話,戰略和實施之間的空隙,使得中國缺乏足夠的遠見、智慧、技巧和能力,來精心控制對外武力挑釁的分寸和效果。雙方艦、機海上軍演時的跟監、抵近偵察時的驅擠、人工島礁的飛越和靠近中,直接站到世界對立面的中國,其實處在十分危險和尷尬的境地,對公認的現行國際規則「不承認、不接受、不執行」卻又無力推翻,自己的一套主張不為國際社會接受,卻又在國內騎虎難下。而假如拋棄這一套,就意味着無法向已構成政權根本支撐的民族主義交代。

在這種背景下,這次事件的起因也許更為複雜:比如一線部隊確有較為敏感的(核)潛艇在「九段線」外,靠近菲律賓的敏感海域附近,從事偵察或演練活動,美軍海洋調查船和無人潛航器的活動雖為民用性質並完全合法,但配合潛艇活動的中國海軍潛艇支援艦仍如臨大敵,過度敏感認為有必要通過有限的破壞活動給美軍一個警告。有人可能自以為此一行動有理有利有節,其實闖了個不大不小的禍。

至於這種行動,因其在外交和法律上的代價不小,恐怕很難得到最高層直接批准,如此則只能大膽歸因於近年來中國外交軍事領域,特別是在對美關係的觀念、原則、方針、政策、行動、權限和協調等方面,早已存在理性-激進、文職部門-軍方、保持合作-針鋒相對等多對內部矛盾。但凡近年詳細觀察中國外交軍事領域,都不難發現這些矛盾的體現。而中國軍隊在內部不斷強化戰鬥精神、實戰化,為軍事鬥爭做準備,同時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正走向根本對立,大有與敵對勢力必有一戰之勢。在比社會還極左得多的宣傳和教育之下,軍隊基層對實力盲目自信,陷入狂熱民族主義情緒,蔑視和誤解現行國際規則,其強硬渴望和挑釁野心,恐怕都不亞於軍迷群體,而一線部隊誤判、請示/授權不足,或因敵對和緊張而衝動,均可能無法避免。

在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川普)借「一中」原則顛覆整個中美關係基本面的危機之中,中國在南海的此舉當然容易被理解為針鋒相對的回應。可是從謀略角度,我們看不出此舉對中國有什麼高明之處。只是,並不身處中國的研究者,可能還不敢推測中國內外政策早就進退失據了而已。

而且,不管外部形勢如何兇險,隨着中國國內近年的不斷倒退,意識形態上的閉關鎖國,只要不是擦槍走火,這些荒謬舉動都可以在國內輿論中掩蓋得天衣無縫。最近,中國國防部公布了日本航空自衞隊戰機本月攔截中國軍機的視頻,卻有人在畫面中發現其中的939號F-15J部署在北海道的千歲基地,不可能參加這次攔截,視頻中還有部分畫面來自2014年自衞隊戰機對中國軍機的攔截。聯繫到國際國內的嚴峻形勢,圍繞台海、東海、南海等地軍事緊張形勢的炒作,越來越暴露出煽動工具的性質,卻看不出有多少真正的軍事收益。在一個官方新聞可以隨意塗抹基本事實,在一個對任何確定的基本事實都能形成無知無畏的荒誕觀點的社會,「誰怕誰」的想象力,也許還可以更盡情地發揮。

下一步,除非中國立即嚴控國內媒體「打雞血」炒作南海事件,否則民意所向顯然會是不歸還美國潛航器,這將在國際上大為失分,甚至引起美軍強硬回應;而一旦歸還,則會在國內輿論中被極左和狂熱民族主義勢力斥為「軟弱,政府被敵對勢力滲透」,從而成為既失政治支持,又加劇國內政治撕裂的局面。

(丁丁,中國政治學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