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軍擁有7億網民的中國市場,全球社交網絡巨頭 Facebook 不惜秘密開發內容審查系統。然而,就算最終被中國政府所接受,Facebook 面對的將是一群審查經驗更豐富的競爭對手,其中就包括穩居中國大陸社交軟件龍頭的微信——根據騰訊公司今年第三季度財報,微信全球用戶數已達到8.5億。
那麼,面對眾多用戶和海量信息,微信具體是如何進行內容審查的呢?研究中國互聯網多年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The Citizen Lab)於11月30日再度發表報告,揭示微信審查系統的運作機制。
由於現行版本的微信要求用戶必須在註冊時綁定有效手機號,手機號碼的所在地就成了篩選審查對象的方法。
報告發現,微信上的關鍵詞過濾只針對用中國大陸手機號註冊的用戶,但即使用戶本人後來更改綁定為境外手機號碼(比如出國留學或移民),即其原始中國手機號碼已與帳號不再關連,這個帳戶也同樣會被審查,包括其發布的部分「敏感」內容會遭到屏蔽。
此外,這篇報告的主要發現還包括:
- 關鍵詞審查不再透明,用戶過去會收到具體消息被攔截的通知,但現在沒有任何提示;
- 在群組中被攔截的關鍵詞比兩人聊天時更多;
- 關鍵詞過濾庫是動態的,有些過去的敏感詞在後來會被取消,但也會因應新的事件增加敏感詞;
- 微信內置瀏覽器會針對中國用戶屏蔽「敏感」網站,境外用戶可瀏覽所有網站,但有關賭博和色情的網站也偶爾會被屏蔽。
(即時通訊中)受眾的多少至關重要,因為隨着其數量不斷增長,你就擁有了更大的號召力……相比起兩個人之間的對話,多人接觸對當局來說風險更大,他們更容易被調動起來上街抗議。
報告列舉了獲得上述發現的方法。比如,研究人員在微信上從一個中國用戶向一個加拿大用戶分別發送了2萬6821個關鍵詞(其中包含一些「敏感詞」)進行測試,其中只有「法輪功」沒有被接收到(但在另一次測試中,「法輪功」也沒有被過濾);而在一個3人微信群組中做同樣的測試,則有更多的敏感詞被攔截。
此外,中國用戶在群組中分別發送「六四」、「學生」和「民主運動」,群成員均可以收到;但如果發送同時包含這些詞的一句話:「我的生日在六四,我是一名學生,我在讀一本關於民主運動的書」,群成員就不會收到,而且微信沒有任何關於消息發送失敗的提示。
但並不「智能」的微信審查系統有時會出現「漏網之魚」,比如在上述群組中,中國用戶發送「六四紀念館」會被攔截,但如果寫成「今天是六四,我要去紀念館」,卻會莫名其妙地通過。
微信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