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動物中的內向型:也許在你了解穿山甲之前,它就已經消失了

僅在過去5年,穿山甲鱗片在中國大陸的銷售價格就上漲了250%。目前全球每5分鐘就有1隻穿山甲被非法獵取。

端傳媒記者 吳培

刊登於 2016-11-22

如果動物界也流行性格分析的話,所有穿山甲都會被歸類為內向型。這種地球上唯一全身批覆鱗片的哺乳動物喜歡獨處(除交配期外)、夜間活動(視力很差)、對環境變化適應力不強(容易因壓力大而生病及死亡)並且沒什麼攻擊性(沒有牙齒,主要防禦手段為就地捲成一團)。

穿山甲就像容易被忽略的羞怯宅男,在動物世界裏長期處於陪襯的角色。(了解更多,請收看《國家地理》拍攝的短片:《穿山甲: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生物》)早在1995年,所有穿山甲都入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二,意味着有關穿山甲的國際貿易受到監管,但和老虎、熊貓、大象、鯊魚這些「明星」動物相比,大眾對穿山甲的了解、關注及保護要少得多。根據今年10月初落幕的 CITES 第17屆締約國大會發布的資料,在過去十年裏,全球非法交易的穿山甲數量超過100萬隻,是世界上走私數量最多的動物。

在今年的 CITES 大會上,與會國投票決定將穿山甲列入最高保護級別的附錄一,同藏羚羊、老虎一樣,禁止任何形式的國際貿易。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國際政策部門副主席 Susan Lieberman 表示:「這個決定也許會為穿山甲提供一線生機」。

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一批在走私查獲的穿山甲被帶到森林釋放到野外。
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一批在走私查獲的穿山甲被帶到森林釋放到野外。

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越南及中國內地,穿山甲肉被視為有大補作用的美味珍饈。因其善於打洞的特長,穿山甲被中醫冠以具有「活血通絡」的藥效,大量的市場需求令其日漸稀少,越來越高昂的價格又促使更多人加入到販賣行列,使其處境進一步惡化。

穿山甲的鱗片成分其實和你的指甲差不多,並沒有藥用價值。這種脆弱的、不那麼容易理解的動物的數量已經下降了90%,需要立即加以保護。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野生動物貿易項目副理事長 Elly Pepper

穿山甲共有8種,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2014年,倫敦動物學會主持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認為所有穿山甲均面臨絕種威脅,其中中華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根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調查,中國境內的穿山甲數量已下跌94%,但僅在過去五年裏,穿山甲鱗片在中國大陸的銷售價格就上漲了250%。目前全球每5分鐘,就有一隻穿山甲被非法獵取。

暴利及需求催生了跨國走私網絡的誕生。今年1月在《全球生態和保護》(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雜誌上刊登的一篇論文指出,與中國接壤的緬甸正成為走私穿山甲流入中國的門戶,而其東部邊境的勐拉(Mong La)更為重要據點。在這裏,能找到公開售賣的活體穿山甲及其鱗片、皮、炮製的藥酒等。而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指出,隨着亞洲的穿山甲數量迅速下降,非洲的穿山甲正成為亞洲走私市場的新目標。

像許多層級複雜的非法交易網絡一樣,不同的參與者從中獲利的差距很大。根據 CNN 在2014年進行的一份調查報告,一名普通捕獵者能從一公斤的穿山甲獲利22.5美元,而一名越南餐館老闆的獲利則高達350美元。

越南動物保護組織「挽救越南野生動物」負責人阮文太在接受 BBC 訪問時表示,穿山甲曾經在越南非常普遍,現在已經基本消失,市場上的穿山甲主要由印尼和馬来西亞走私而來。

穿山甲對於環境較為敏感,因此極易在走私途中死去,這使得捕獵者會為其注射鎮靜劑。廣州警方在一次查獲穿山甲走私案件中,發現走私者在售賣前會通過注射興奮劑來使穿山甲「賣相變好」,注入石膏來增加重量,又會使用防腐劑保存死體穿山甲。現代醫學已經不認為穿山甲有什麼藥用價值,但走私者的行為倒是有點令它「五毒俱全」了。

80~200 億歐元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17屆締約國大會上發表的資料顯示,野生動物走私已成為世界第四大國際犯罪,每年走私額度約80億至200億歐元。

聲音

穿山甲、王不留(草藥名),婦人服了乳長流。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錄的民間諺語

當我向別人談起穿山甲(Pangolin)的時候,好多人都以為我是在用一種奇怪的口音說「企鵝」(Penguin)。

CNN 專欄作者John D. Sutter

穿山甲(在歐洲)鮮為人知,在大多數人還沒有聽說之前,它們就已經面臨滅絕!

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Duke of Cambridge)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是1963年時由「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現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各會員國政府所起草簽署,於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這份協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稱為華盛頓公約。目前此公約的締約團體數量為181個,是世界上迄今締約單位數最高的公約之一。CITES大會每三年召開一次。(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CNNPakistan TodayIndia Times路透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