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華爾街日報:中國擬准許外國銀行在華開設獨資投行

刊登於 2016-11-07

中國政府有意開放外國投行經營投行業務。
在中國市場,本土投行佔據業務的大頭。

近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指出,中國政府正考慮放開美國金融機構在中國運營投行業務。若該消息可信,則意味着外資投行將可以在中國突破過往限制,設置獨資機構。

消息人士表示這一變化將出現在最新的中美貿易和投資框架中,但仍需要監管機構的詳細討論,達成協議後也須得到美國參議院的批准。不過,投行業務的限制一旦鬆動,意味着受益者將不止美資投行。

這種鬆綁並非無跡可尋。早在今年9月,摩根大通就在上海自貿區獲得首個外資投行的獨資經營執照。當時路透社的分析指出,這是中國政府向外資開放金融市場的新證據。

中國的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已高達7.48萬億美元,不過,由於中國監管部門對外資金融機構出資比例和業務範疇的限制,外資投行在中國處處受到掣肘。外資銀行如果要在中國從事投行業務,必須與中資企業共同設立合資企業,且持股比例不得超過49%;在2012年以前,這一比例限制甚至是更低的33.3%。

根據數據服務商 Dealogic 的統計,如果不計入日本和澳大利亞,2006年中資投行業務佔亞洲投行業務的比例僅有10%;但到了2016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61%。與此同期,美資投行的業務比例則由43%下滑到14%。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估計顯示,外資機構佔中國投行業業務的比重不足5%。

利潤有限、規模偏小幾乎是所有合資投行的共同的困擾。按淨利潤計算,2015年,第一創業證券與摩根大通合資成立的一創摩根在中國125間證券公司中排名120位;在所有合資機構中盈利能力最強的瑞銀證券,也僅以2.96億人民幣的淨利潤排名95位。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2015年,8間合資投行的總營業額與利潤分別為6.64億美元和1.16億美元。與此同時,僅2015年,高盛全球稅前營業額與淨利潤就高達338.2億美元和87.8億美元。

國際投行能在與強勢的本土投行競爭時取得足夠進展嗎?這是問題的關鍵。

東方花旗證券副總裁顧希雍

合資投行表現不景氣,與本土投行近年的崛起密不可分。儘管中國投行業務的規模在過去十年內不斷攀升,但中國企業卻日益傾向與本地投行合作。與此同時,由於監管環境不斷變化,首次公開募股(IPO)受到嚴格管制甚至一度叫停,外資銀行的業務表現低落。

此外,大多數合資投行並未獲批本地證券交易的執照。而這部分市場不僅利潤豐厚,也能幫助投行建立龐大的零售網絡,從而贏得中國公司的債券承銷和 IPO 項目。

由於只能佔少數股份,合資形式也削弱了外資投行掌控公司、決定資本進出、設置戰略的權力;而薪酬和員工數量等問題,也不時會令外資機構與本地合作夥伴發生齟齬。1995年摩根士丹利曾與中國建設銀行合資設立中國首個合資投行中金公司。目前中金公司已是全中國規模最大的本土投行,在國有大型企業上市業務中更幾乎扮演壟斷角色。然而,由於摩根士丹利與公司管理層之間日益擴大的矛盾,摩根士丹利在2010年出售了所持股份。

不過,東方花旗證券副總裁顧希雍依然認為,中國市場的戰線雖然有些長,但機會一直都在。

中金公司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CIC)簡稱中金公司,1995年由中國建設銀行與摩根士丹利及其他股東共同發起,主營業務是為中國大型國企提供海內外融資上市服務。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2002年,中金公司與廣發證券、銀河證券、海通證券四家證券發行商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的7項指標中名列前茅,中金公司獲得股票主承銷金額、利潤總額和人均利潤總額三項第一。2010年,摩根士丹利在與中國政府溝通後,將股份轉讓給兩家美國私募股權公司KKR和TPG。2015年11月9日,中金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共發售約6.114億股,集資62.85億港元。(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華爾街日報Bloomberg路透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