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being queer

我想要一個「同性戀者」當總統

我想要有一個女同性戀當總統,我想要一個有愛滋病的人當總統,我想要一個男同性戀當總統。我想要......

端傳媒記者 周子同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11-06

#LGBTQIA

1992年,美國藝術家祖伊·萊納德(Zoe Leonard)寫下《我想要一個總統》,致敬以獨立身份參選總統的美國女同性戀詩人艾琳·邁爾斯(Eileen Myles)。

時隔24年,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在即,伴隨着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林普(Donald Trump)對於女性權利、種族歧視等極端言論掀起的熱潮,這篇作品又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10月,100多名藝術家和活動人士聚集在白宮門口,以快閃的形式,不僅集體朗讀了《我想要一個總統》的原版文本,還共同創作了新內容,包括「我想要一個穆斯林難民當總統」、「我想要 Sandra Bland(一名被白人警察槍殺的黑人公民)當總統」等。活動主辦者在 Facebook 頁面公開表示,活動的信條是「政府應為每一個人發聲,包括那些生來便沒有特權、處於惡劣條件之中的人」,這個長達一小時的朗讀活動向所有相信這一宗旨的人們開放。

人們將Zoe Leonard於1992年的文本再創作,寫下對總統的願望。
人們將 Zoe Leonard 於1992年的文本再創作,寫下對總統的願望。

對於舉辦集體朗誦的原因,活動組織者 Saisha Grayson 表示:「在這個選舉年,右翼製造分裂、喪失人性的雄辯,和想要變革卻承受着挫敗感的左翼,都使萊納德的原版作品以強有力的方式發揮作用。」

我想要一個因警察槍殺而失去兒子的人當總統。

2016年集體朗讀活動中《我想要一個總統》的新版本

在今屆大選期間,杜林普在難民、女性、種族歧視等議題上不斷發表極端言論,更被曝光曾涉及多起性騷擾事件。10月7日,《華盛頓郵報》曝出杜林普在2005年以粗鄙語言談論女性的影片,引發輿論批評。而後多名女性站出來指認,稱曾遭到杜林普性侵

事件持續發酵,聯合國人權專員扎伊德(Zeid Ra'ad al-Hussein)表示,杜林普的一些觀點「令人不安」,許多言行被指對穆斯林、移民、女性及少數族裔等群體非常不友好。

種種事件,都使得萊納德的作品在這個選舉年熠熠發光。

在政治正確的年代,「我想要一個女同性戀當總統」

美國女同性戀詩人艾琳·邁爾斯以詩歌和小說等作品家喻戶曉。1992年,她更以獨立候選人的身分挑戰人們心中固有的政客形象,與喬治·W·布殊(George H.W. Bush)、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共同競選美國總統。

在邁爾斯看來,1990年代的美國社會還無法接受「少數人」站上國家舞台。「在1991年,不可能出現一位女性、同性戀、藝術家、每年收入少於5萬美元、少數族裔成為總統候選人。」艾琳說。

「I want a president...」工作坊。
“I want a president...”工作坊。

1991年,美國權利法案(United States Bill of Rights)頒布200週年之際,邁爾斯發現社會上的自由言論風氣逐漸被侵蝕,為了打破社會主流聲音對「運動人士、少數族裔、女性、有色人種、同性戀者」的刻板印象,邁爾斯在1991年決定參選美國總統。

邁爾斯說:「在1991年時我差不多41歲,一想到我將成為一名年輕的總統候選人,而不是即將老去的中年詩人或表演藝術家,真是太有趣了,這些想法讓我堅定了參與競選的決定。」

邁爾斯希望引起社會重視,明白每個人都享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她的壯舉引來萊納德洋洋灑灑寫下《我想要一個總統》。

我想要一個經歷過愛情並且受過傷、尊重性、犯過錯並且吸取教訓的人當總統。我想要一個黑人女總統。我想要一個有壞牙齒、態度不好,吃過難以下嚥的醫院食物,一個有異裝癖、吸過毒、看過心理醫生並有過公民抗命的人當總統。

祖伊·萊納德作品《我想要一個總統》

萊納德以創作攝影、電影、雕塑而聞名,也是一名女權主義者和同性戀者活動人士。1980至1990年代愛滋病危機期間,萊納德還以藝術作品紀念因病離世的朋友、藝術家和活動人士。

在《我想要一個總統》中,萊納德刻畫了從未出現過的總統形象,她認為並非只有高高在上的精英才能成為總統,包括同性戀者、失業者、被性騷擾的受害者、黑人女性、曾經墮胎的女人、需要福利所救濟的人等被貼上「少數人」標籤的人們,都可以成為一名總統。

政治權利是永不過時的訴求

當時,這篇作品本會發表在酷兒雜誌,雖然最終沒有出版,還是在藝術家圈子中廣為流傳。直到2006年,女權主義跨性別酷兒雜誌《LTTR》才刊登《我想要一個總統》,為許多人所閲讀、重新演繹。人們認為,這篇作品能夠回擊政客在種族主義分子、性別歧視者、仇視同性戀者等議題上的論述。

身兼表演藝術家、詩人等多重身份的美國同志說唱歌手 Mykki Blanco,在不久前便錄製了一個視頻,以朗讀的形式重現這篇作品。

在1992年,愛滋病危機時期的政治沈默,證明了這個體制忽視了最容易受到影響的人們的利益;時至今日,我們面對著一個相似的處境,那就是對於生命逝去、法治受到踐踏的全然接受。

《我想要一個總統》集體朗讀會活動組織者之一 Saisha Grayson

饒舌歌手Mykki Blanco亦有用Zoe Leonard的文本進行創作。
饒舌歌手 Mykki Blanco 亦有用 Zoe Leonard 的文本進行創作。

今年10月,《我想要一個總統》在美國紐約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展出。「愛滋病危機的年代,萊納德的文字流淌著悲傷、憤怒、深深的失望,而當時政治上的不作為給美國文化留下難以抹去的傷疤,」高線助理策展人(Melanie Kress)對萊納德評價道,「她的文字與健康、財富、遺失與愛等永恆話題緊密相關。」

在《我想要一個總統》的結尾,萊納德發問:「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習慣總統永遠是小丑;永遠是嫖客而不是妓女;永遠是老闆而不是打工者;永遠是說謊的人,是小偷,卻永遠逍遙法外。」

萊納德表示,往後或許不會再創造出《我想要一個總統》的新篇,但其中所要爭取的訴求卻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我感興趣的是,這些文字如何啟發我們的想像,並表達我們寄予領導人的訴求,甚至是思考社會的未來,」萊納德表示,「我始終認為,直言不諱本身便是至關重要且強有力的政治行動。」

酷兒

「酷兒」一詞來自英文“Queer”,本意指「古怪的、與通常的不同的」,與 odd 同義。用來統稱社會上性取向或性別認同,諸如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等少數人。這個詞通常還隱藏「只因為他們是這樣而受到壓迫」的含義。在20世紀,由於這個詞源,以及很多環境的影響,「酷兒」成為一個對同性戀者帶有貶損意味的稱呼。儘管很多人是在反同性戀的立場上使用「酷兒」這個詞,例如同性戀恐懼者,大部分性小數團體都不太喜歡使用這個詞。但從1980年代開始,「酷兒」在同性戀族群中被廣泛的使用,其涉及對象亦變為那些對性愛表達方式所持立場與傳統標準不同的人,而不一定是同性戀者。許多同性戀、雙性戀、甚至部分性愛方式與傳統一夫一妻的異性婚姻有所不同的異性戀者都接受了「酷兒」這個稱呼。在學術界,「酷兒」是與「酷兒理論」的研究方法和認知方式聯繫在一起的。「酷兒研究」現在在很多大學都是一個學科項目。(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Huffington PostHyperallergicThe Slot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