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當西方制裁俄羅斯,來自中國的「紅色旅客」挽救了俄國經濟

刊登於 2016-11-01

圖為俄羅斯莫斯科,中國遊客跟俄羅斯退役軍人合照。
在莫斯科,經常有中國遊客跟前蘇聯退役軍人合照。

「我們在向列寧(Vladimir Lenin)和史達林(Joseph Stalin)學習,學習他們怎樣建立一個國家。」Cheng Ling 對華爾街日報記者說。她今年39歲,中國人,來自上海,在俄羅斯旅遊期間,特地來到莫斯科近郊的新聖女公墓(Novodevichy Cemetery),憑弔安葬於此的、被前蘇聯政權形容為「共產國際老朋友」的已故中共領導人王明。

2015年6月,在毛澤東的家鄉湖南省韶山市,中俄官員簽訂協議,同意開辦一系列「紅色旅遊」路線。在俄羅斯因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而遭西方國家制裁,同時因國際油價下跌而重挫經濟之下,人數持續增長的中國「紅色遊客」成為了及時雨。

同時,在法國、比利時等歐洲熱門旅遊地點接連遭遇恐怖襲擊,加上俄羅斯盧布貶值及訪俄旅行團免簽證待遇,中國遊客也樂於到俄羅斯回顧那段共產主義歷史。

「中國旅客認為到俄羅斯旅遊,是『政治正確』的,也是非常安全的選擇。」中國出境外遊研究所(COTRI)總監 Wolfgang Arlt 解釋:「對年長的中國遊客來說,俄羅斯特別有吸引力;他們喜歡到那裏去,回憶自己孩童時期唱着俄國歌謠的日子。」

一些旅行社會將所謂的紅色旅遊景點加入行程,但不會開宗明義標榜那是一趟『紅色旅遊』行程。這些旅行社將目標客戶集中在比較年長的旅客,但也有少數年輕旅客喜歡參加這些行程。

中國出境外遊研究所(COTRI)總監 Wolfgang Arlt

據俄羅斯旅遊局公布,2015年中國訪俄旅客合共消費約10億美元。而據市場調查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於今年6月所作的統計,預計2016年訪俄中國旅客將超過110萬,比2015年增長16%;這將令俄羅斯在中國旅客目的地排行榜上,攀升至第16位,雖然落後於美國、法國等地,但將領先於英國。

旅遊公司 Russian Discovery 的統計數字則顯示,在2015年約20萬中國遊客參加了以共產主義為主題的旅行團。在眾多俄羅斯「紅色旅遊」路線中,圍繞列寧生平足跡而展開的路線深受歡迎──以列寧出生地烏里揚諾夫斯克(Ulyanovsk)作為起點,轉往其求學時期待過的喀山(Kazan),再到「十月革命」發源地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並以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作為終點。

Wolfgang Arlt 指,2017年將是十月革命100週年,預料前往俄羅斯的中國「紅色遊客」會有顯著增長。而除了俄羅斯,馬克思(Karl Marx)及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德國的出生地、在英國的居住地,以至古巴等跟共產主義歷史相關的國地點,預料明年也將有大量中國「紅色旅客」湧至。

不過,有中國境外遊旅行社負責人指出,俄羅斯仍然會是「紅色旅遊」的首選目的地;評論指,這大概與中俄關係近年愈見親密有關。早在今年6月,習近平曾形容俄羅斯為中國「永久的好朋友」;今年10月1日、中共建國67週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則指俄中關係的親密程度正處於史上最高點。

除了旅遊業,中俄食品貿易也受惠於兩國的友好關係。其中今年9月,普京前往中國杭州參加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時,為習近平帶來了一箱俄羅斯雪糕;這隨即在中國大陸掀起一股「俄羅斯雪糕熱潮」。內蒙古自治區滿州里市人民政府就指出,在 G20 峰會過後,大批中國經銷商查詢有關俄羅斯雪糕的進口業務。

事實上,兩國食品貿易近年早已開始迅速增長,仍以俄羅斯雪糕為例,據統計,滿州里口岸於今年1月至8月共進口271.4噸俄羅斯雪糕,貿易額則高達86萬美元,按年增幅分別為267%及1388%。

1980 萬人
據歐睿國際估計,2016年全年接待最多中國旅客的國家或城市將是香港(約1980萬),其後依次為澳門(約930萬)、泰國(約890萬)、南韓(約660萬)、日本(約610萬)。俄羅斯則排名第16位。

聲音

在伏爾加河聽到長江的聲音 /中國人民看見克里姆林宮的光芒 /我們不怕軍事風暴 /人民意志比風暴強 /我們的勝利受舉世稱頌

前蘇聯時期歌謠《莫斯科-北京》(Moskva Peking)

列寧

原名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Vladimir Ilyich Ulyanov),常用筆名及通稱列寧(Vladimir Lenin),生於1870年4月22日,殁於1924年1月21日。列寧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創立者,蘇聯的主要建立者和第一位最高領導人,首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後的化名,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和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華爾街日報今日北京經濟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