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Twins《布拉格之戀》:無法衡量的時事變局

至於那些放下負擔追求個人自由的人,他們選擇承受的生命之輕,別人又安知多重?

刊登於 2016-10-30

1968年8月21日,布拉格,捷克民眾在街頭上包圍著俄國坦克。
1968年8月21日,布拉格,捷克民眾在街頭上包圍著俄國坦克。

談起布拉格之戀,普遍人第一印象是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男女主角的靈慾交纏、未竟全功的革命,都是小資文青最能「永續」的論題 。或許正因如此,昆德拉另一著作《笑忘書》,也曾先後成為王菲和張敬軒歌曲名。二人是樂壇公認的才華型歌手,歌曲內涵素有市場保證,演繹複雜情感絕不欺場。 相對來說,初出道販賣青春活力的Twins,近年歌路從少女情懷日漸步向成熟,但要表達出亂世中的海誓山盟,似乎還是力有不逮。

歌曲起首數秒已有如預告著悲壯命運,密集大提琴與銅鈸節奏連環交替,卻一霎柳暗花明,鑽進小提琴主奏華爾茲,然後迎上二人歌聲與手風琴旋律。如此激情與細膩,還以為在聽蕭斯塔科维奇的蘇式歌劇。不得不提,《布拉格之戀》由蔡卓妍親自作曲,原該洗耳恭聽,無奈嚴勵行的神級編曲實在搶耳,令人欲罷不能。來自李峻一的歌詞同樣上乘,首段「懷著敬意去憑弔布拉格廣場」、「但坦克橫越過邊境熔壞了銅像」,話音未落,紀錄片中布拉格之春的震撼,已一幕幕映在眼前。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戰後的新興國家,乃當時中歐的思想文化搖籃,以自由風氣聞名於世。然而,面對兩戰期間守成與侵略勢力波譎雲詭,小國處於壁壘前線,也無可避免淪為附庸。

原著中,運動前後只作過場,昆德拉更關心個人在濃厚政治氣氛下的生活。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戰後的新興國家,乃當時中歐的思想文化搖籃,以自由風氣聞名於世。然而,面對兩戰期間守成與侵略勢力波譎雲詭,小國處於壁壘前線,也無可避免淪為附庸。當「殘日悄悄染紅了那古老鐘樓」,也就是一切媚俗的開端。

極度理想化的共產主義及其一切黨八股,在東歐人民還未意識之際,已徹底改變他們的思想與行為。撇開「風派」不談,其餘的人無論是否真心擁護共產政權,或接受現實變成順民,或堅決抵抗變成炮灰。書中主角湯馬士與莎賓娜,偏反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治生活,享受放盪不羈的輕浮人生,並近乎犬儒地視理想為媚俗。這種心態,放眼任何充滿政治矛盾、群眾運動的社會,也是恆常的鐘擺。

布拉格之春後的移民潮,說明面對持續的高壓,人民亦終有一日會在夢中驚醒。而事實上,共產黨內以杜布切克為首的改革派,以至哈維爾、昆德拉在內的地下結社,在同一時期都挑戰過蘇聯及國內保守派的底線,而在他們之前,不得善終或無法抬頭的人也的確是汗牛充棟。

當這喪鐘亦為你我而敲時,「留下世俗紛爭不理/離開血腥的革命/某日等到美麗遠景」,也只為在沉重生命覓一片淨土。

流亡者的現實邏輯,旁觀者或可貶為苟且,但也會有人不畏地問「誰願接受風火洗禮/來測試敲鐘約誓」?當這喪鐘亦為你我而敲時,「留下世俗紛爭不理/離開血腥的革命/某日等到美麗遠景」,也只為在沉重生命覓一片淨土。可惜大眾獨好英雄烈士,正如歌詞所言,「千萬個故事/從不寫於正史」。至於那些放下負擔追求個人自由的人,他們選擇承受的生命之輕,別人又安知多重?

按此Spotify收聽《布拉格之戀》

作詞:李峻一
    作曲:蔡卓妍
  編曲:Johnny Yim
  監製:梁錫池

懷著敬意去憑弔布拉格廣場
埋在旅客腳下有戰爭裏的風霜
大教堂搖動過鐘聲慶祝摯愛遇上
但坦克還越過邊境溶壞了銅像

誰願接受風火洗禮 來測試敲鐘約誓
愛未可給槍炮炸毀

這一對戀人 願意 在危難時亦抱緊
不驚怕傷痕 就怕 在淪陷時又要分
戰禍時 心心印 和平時代更應愛人

殘日悄悄染紅了那古老 鐘樓
門外過去有情侶去恩愛手牽手
亂世中能共舞依偎永不會說後悔
若戰火來襲化飛灰求下世重會

留下世俗紛爭不理 離開血腥的革命
某日等到美麗遠景

這一對戀人 願意 在危難時亦抱緊
不驚怕傷痕 就怕 在淪陷時又要分
戰禍時 心心印 和平時代更應愛人

千萬個故事 從不寫於正史
誰是真心意 焚城未會磨滅

當一對戀人 便要 在危難時亦抱緊
不驚怕傷痕 就怕 在淪陷時又要分
戰禍時 心心印 和平時代更應愛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