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全球野生動物數量40年來銳減近6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刊登於 2016-10-28

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全球的野生動物數量,到二零二零年會較五十年前減少三分二。
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指,全球脊椎動物數量在2012年較1970年代減少了58%。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英國倫敦動物學會(ZSL)共同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6》顯示,由於人類的生活模式等因素影響,自1970年代至2012年,全球脊椎動物(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的數量已經減少了58%;預計到2020年更將減少超過三分之二(較1970年)。

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期,旨在評估地球上脊椎動物的生命狀態。研究人員選取了涵蓋3700種野生動物的數據,約佔全球脊椎動物總量的6%,而後分析了從1970年代以來這些物種的數量變化情況。2014年的報告曾顯示,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在當時已經減少了一半。

最新報告指,野生動物之所以鋭減,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因素導致,包括棲息地減少、野生動物貿易、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其中產生影響最大的是人類的農業和伐木活動,數據顯示,目前地球上大部分土地已被開發,僅有15%的土地為自然保護區域。與此同時,過量的捕魚和狩獵活動也已經導致超過300種哺乳動物滅絕。

此外,環境污染問題亦不容小覷。報告指出,歐洲海域的虎鯨和海豚便長期受到工業污染的危害;東南亞的禿鷲也由於會吃注射過消炎藥的牛的屍體,在過去20年數量大大減少。

我希望大家不要在絕境中投降,現在已經沒有時間感到絕望了,我們必須儘快行動起來。

世界自然基金會科學與政策部門主任 Mike Barrett

世界自然基金會科學與政策部門主任 Mike Barrett 認為,在主要依靠商業邏輯運行的社會中,可以清晰看到野生動物的數量的確在減少,沒有任何藉口讓這種情況繼續發生下去,「我們知道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的原因,我們也知道人類對自然和野生動物數量已經造成了多大的影響,現在應該開始行動了。」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 Marco Lambertini 也表示,「生物多樣性是複雜的生命系統的基礎,失去生物多樣性,整個自然界和生命支持系統便會崩潰。」研究報告也提出警告,野生動物的流失將會對人類造成影響,「人類正在對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構成威脅,包括水和食物的安全問題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掠奪。」

雖然野生動物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但也有證據表明,及時採取保育行動還是頗有成效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9月4日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時指出,成年大熊貓在中國的保育行動下,自2004年至2014年增加了17%,已從原先評定的「瀕危」(Endangered)等級降低為「易危」(Vulnerable)等級。而在歐洲,長期以來對歐亞猞猁棲息地的保護及控制捕獵,也使其數量從1960年至今增加了5倍。

2
研究人員指出,全球脊椎動物數量平均每年減少2%。

聲音

生態系統是同時支持野生動物和人類的。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對抗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的趨勢,不僅是為了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世界自然基金會加拿大分部科學、研究和創新部門副主席 James Snider

這份報告裏有些數據是妥當的,但也有一些數字非常模糊。

杜克大學保育生態學教授 Stuart Pimm

世界自然基金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成立於1961年4月29日(成立時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於1986年易名),其標識是一隻大熊貓。世界自然基金會最終目標是制止並最終扭轉地球自然環境的加速惡化,並幫助創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未來。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BBC衞報Motherboard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