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首次超過煤炭,中國市場潛力最大

刊登於 2016-10-27

國際能源署(IEA)發表報告稱,2015年可再生能源首次超過煤炭,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增電能來源。
空氣污染問題將繼續推動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可再生能源增長。

國際能源署(IEA)10月25日發布報告稱,由於各國的努力,2015年全球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指理論上最多能夠產出的電能)達到了空前的153吉瓦(GW,1吉瓦=10的9次方瓦),首次超過了煤炭發電的裝機容量。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為來自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潮汐能、地熱能等。根據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工作小組,可再生能源是指「從持續不斷地補充的自然過程中得到的能量來源」,泛指多種取之不竭的能源,嚴謹來說,是人類有生之年都不會耗盡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現時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實都是太陽能的儲存。(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不過,更高的裝機容量並不意味着可再生能源的實際發電量已超過煤炭,因為風力或太陽能發電站容易受天氣影響,無法像煤炭那樣不間斷產生電力。2015年全球燃煤電廠提供了近39%的電力,而可再生能源佔到23%。

但 IEA 預計到2021年時,可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將上升至28%,這比該機構去年的估算高出13%。報告指,這個樂觀的估計主要歸功於美國、中國、印度以及墨西哥政府對可再生能源強有力的支持,以及相關成本的下滑。

報告指,各國在2015年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比如美國為綠色能源減免了税額;中國平均每小時就安裝兩台風力發電機,去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新增的產能佔全球增加總額的40%;而全球平均每天安裝約50萬塊太陽能電板。

IEA 執行長 Fatih Birol 表示,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當前產能增長的部分原因是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成本下降。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15年間,新建陸上風電站的發電成本平均下降了約30%,而大型太陽能發電站的成本甚至下降約三分之二。

但 IEA 指出,全球温室氣體排放量仍然過多,要遏止全球暖化和氣候改變,各國仍須花大力氣減排。

我們正在見證一場由可再生能源引領的全球電力市場變革,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心正向新興市場轉移。

IEA 執行長 Fatih Birol

IEA 認為,空氣污染問題將繼續推動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可再生能源增長,至2021年,預計全球將有超過三分一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產能來自中國。但報告指出,中國正面臨電力產能過剩問題,因為燃煤、核能及可再生能源電廠仍在大力發展,而電力需求增速會隨着能源效益增加以及經濟放緩而減小。

報告稱,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會影響可再生能源進入已十分擠擁的電網系統,因此中國政府應在財政上尋求更可持續的政策。

中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近日在2016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稱,可再生能源的「十三五」規劃已經基本制定完成。但他表示,可再生能源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電網、發電和用電企業等沒有正視可再生能源的地位,仍喜歡用化石能源;此外,儘管中國風電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在全國電源結構中的佔比仍然較低。

15-25 %
IEA 認為,未來5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很可能進一步下降,其中風力發電平均下降15%,太陽能發電下降25%。

國際能源署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 IEA)是總部設於法國巴黎的國際政府組織,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應對能源危機於1974年設立。起初國際能源署致力於預防石油供給的異動,同時亦提供國際石油市場及其他能源領域的統計情報。國際能源總署對28個成員國起政策顧問作用,也為一些非成員國, 例如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國進行工作。國際能源署在提升可替代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理性能源政策以及國際間能源技術合作等亦起到作用。(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財富金融時報衞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