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90*90 方桌上的影像交流會

馬立群、房彥文去年舉辦了台灣少見的攝影交流會,「專家面對面計畫」這個概念在台灣嶄露頭角。第二年交流會即將展開,他們期待著另一波年輕的影像創作浪潮。

端傳媒攝影組

刊登於 2016-10-21

#影像

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Wonder Foto Day,簡稱WFD)發起人:房彥文(左)、馬立群(右)。
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Wonder Foto Day,簡稱WFD)發起人:房彥文(左)、馬立群(右)。

攝影交流會在國外非常普遍,然而在台灣卻很少人提出,發起人馬立群、房彥文 去年首次發起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Wonder Foto Day,簡稱WFD),以90*90方桌為單位,舉辦了第一屆交流會,「專家面對面計畫」的概念嶄露頭角,相對低的收費門檻亦吸引不少年輕影像工作者參與。

馬立群,台灣人,資深攝影工作者、周刊資深視覺編導,擁有十多年攝影記者資歷,足跡遍及海內外各地,並舉辦參加過大大小小攝影展。

房彥文,攝影藝術家、企劃、居藝廊創辦人、Wonder Foto Day台北國際攝影交流展策展人。跨足創作、策展與藝術市場,作品藏家遍及美國、新加坡、法國與日本。

端:端傳媒

馬:馬立群

房:房彥文

端:作為一個新聞攝影記者,以及一個紀實攝影師,你們怎樣看台灣的新聞攝影及紀實攝影?

馬:我覺得台灣的新聞攝影目前有很多的問題,而最大問題就是媒體本身的問題。很多記者可能缺乏了本身的熱情吧,也可能是媒體環境的關係。舉例一下最起碼這幾年,以台灣新聞攝影大賽這個比賽來看的話,我覺得真的很好的作品是蠻少的,還好今年的話像香港以及大陸的攝影師參加比賽,所以整個水準有比較好一點點,不然台灣的新聞攝影目前處於一個停滯的狀態,就是,年輕人太少,然後有些老攝影師的退休了--這是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

馬:台灣新聞攝影的教育本來就不足,台灣傳統紀實攝影開始有斷層,從《人間雜誌》結束之後,一段時間都沒有人在拍紀實,特別拍專題性的東西就更少。可能會看到在台灣新聞攝影比賽當中有人在拍一些類似的事情,但是仍然很少。你說台灣的攝影師不關注台灣的問題嗎,好像也不會,可能就是環境的問題吧,他們沒有辦法、沒有時間去拍這個東西,然後媒體又不會很重視這一塊,因而缺乏一個發表的管道。如果今天你拍一個專題,你可以發表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facebook,但我覺得這個效果不好。最大問題就是沒有一個管道啦,或許有人在拍,但是沒有人知道。

房:談台灣本地的新聞攝影,我覺得這很敏感,主要是我不是新聞從業人員。但台灣新聞攝影來說,我覺得近兩三年有一群人想要飛躍性的突破一些什麼,像是《報導者》,或是一些新媒體,不同於以往的聳動甚至腥羶色,圖片多以提供訊息為主,現在開始有一些專題性的報導,會讓人想要去看。

房:新聞攝影也許在現在來看,也許藝術性不是這麼高 ,但他卻是攝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能去關注,或者推廣,我認為這是好的。

房彥文:也許台灣的攝影師在作品的思考上還不夠的全面,但他們的創作能量很高。
房彥文:也許台灣的攝影師在作品的思考上還不夠的全面,但他們的創作能量很高。

端:年輕人缺乏發表平台和管道,是你們發起WFD的原因嗎?

馬:基本上辦這個活動就是想提供一個年輕人都負擔得起的平台,他們作品可以趁這個機會跟廠家、一般民眾和其他攝影師來做交流,目的是這樣子,所以那時候定位就是很明確,就是一個年輕人的活動。

馬:這種交流會在外國很流行,但台灣其實不多,每年比較大型的可能只有兩場的台灣攝影博覽會,但他們參展的費用都非常高。租個位置連同裝錶要花費十萬以上,一個年輕人哪有錢去付?

端:WFD跟其他攝影交流會或影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馬:我們最大的分別是,形式上的不同。台灣很多的展覽是屬於以「展牆」形式的展覽及銷售,而我們這個活動基本上是桌面形的一個展覽,同時非常要求每一個參展者必須到現場,不來的話我們可能會取消參展者的資格。我們這樣做是希望年輕人來這個地方,可以在現場的人達到一個真正的交流,跟其他參展者、攝影師、影像創作者,評審、民眾直接面對面交流,從而提升一些年輕人的攝影概念及對藝術的想法。

端:為什麼交流會是以90*90的方桌呈現?

房:以展牆形式呈現的話,展品只能在限定的範圍裡面做展示,牆面都因為視覺閱讀上的不便無法放上作品。在一個空間裡,作品如果放得太高你看不見,放得太低又不好看,除非你有很大的裝置作品,而觀眾的視野水平,剛好就是方桌以上的空間。作品放在桌面上也有許多可能性,不管是想要往上堆疊,或者擺上作品集等等,就設計上來說,可能性大很多,也可以激發出每個攝影師不同的創意。

馬立群:台灣的新聞攝影目前處於一個停滯的狀態,就是,年輕人太少,然後有些老攝影師的退休了--這是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
馬立群:台灣的新聞攝影目前處於一個停滯的狀態,就是,年輕人太少,然後有些老攝影師的退休了--這是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

端:對參展者的創作內容有限制嗎?有沒有題材、風格等的預想?

馬:我們不限定創作內容,參展者來投件的時候,作品的類型都是由攝影師自己來決定。所以第一屆裡面就有紀實型的、藝術型的、拍時尚的甚至拍模特兒的都有來參展。在評審的時候,我們是希望做到多元,讓各種不同類型的創作者的作品都有機會被展出,我們不希望展覽偏向某一種的攝影方式。

端:你們從去年的WFD中能觀察到什麼嗎?

房:我們以及很多受邀請來的國際評審都發現,台灣的參展者原來沒有想像中的這麼少,我們總共收到四百多件的報名名單,而很多跟我們一起跑展覽的前輩亦提到,也許台灣的攝影師在作品的思考上還不夠的全面,但他們的創作能量很高,在市場的銷售上或許還可以再進一步。在跟攝影師聊的時候,我發覺他們是因為還沒有看過什麼是現在大家要的東西,或是市場覺得好的作品,所以這就是為何我們要請國際評審來,就是這樣可以讓他們有機會將自己的作品帶到國際上去做交流與發展。

端:對年輕的攝影師有什麼建議嗎?

房:我覺得攝影師與其在想怎麼樣去展現自己,不如先思考怎樣去讓作品變的更完整。像如果WFD有提供一個機會,那就把握住這個機會,很多攝影家在網路上一定沒有這麼的熱門,或是這麼的有知名度,但不要放棄去交流的機會,有時候如果你不面對面交流的話,很少人會願意跟你講作品可以怎麼做。

馬:你一定要去多找一些專家學者來看你的作品,作品的完整性一定要透過更有經驗的人來給你意見,而不是只是把作品貼上網,作品給對的人看,可以提升自己作品的價值。

房:網路上的好評也好,或許他可以為你帶來好多的成就感。但一個作品可以去多遠,他還是跟你給誰看,東西交給誰,是很有關係的,每一個都有他們可能性的道路,發揚光大出去。我們兩個當然也有我們喜歡的類型和方向,但是我們不能認為說這就是攝影的惟一,我們提供的是攝影師們可能前進的方向,任何媒材他都是有很多可能性的,攝影尤其在現代,他不只為藝術服務,他為很多人服務,為商品服務,為報導服務,我們希望它的存在是很多元的,不只有單一價值。

Wonder Foto Day是由台灣攝影創作者房彥文與馬立群所策劃,透過以桌面為展示平台的方式,提供攝影創作者交流的平台。現場將展出預先通過初選的約一百個小型攤位,並在展覽的同時進行「Wonder Foto Contest」評選活動。

參展攝影師部分選登

長谷良樹作品。
長谷良樹作品。
黃楚涵作品。
黃楚涵作品。
劉星佑作品。
劉星佑作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