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美國警方掌控一半成年公民人臉資料?逾50個人權組織呼籲建立規範

刊登於 2016-10-20

人權組織要求美國司法部調查警方是否有濫用臉部辨識資料庫。圖為一個男人在使用臉部辨識儀器。
人權組織要求美國司法部調查警方是否有濫用人臉識別數據資料庫,呼籲建立使用規範。

美國執法部門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協助辦案早已不是秘密,然而18日一項最新大型研究卻指出,美國警方與聯邦調查局(FBI)已在人臉識別資料庫中存儲了約半數美國成人的資料,卻未受任何法律規範,也忽略該技術的準確度及可能擁有種族偏見等問題。此研究公布後,超過50個人權組織發出公開信,要求司法部針對研究提出的問題進行調查,並制定法規以保障人權。

美國喬治城隱私暨技術法律中心(Center for Privacy & Technology at the Georgetown University law school )的調查報告指出,該國有至少四分之一的地方及州立警察部門可以進入自家或其他單位的人臉識別資料庫進行搜索,且至少有26個州允許執法機關搜尋駕照等身份識別證件上的照片。研究估計,1.17億(大約一半)美國成人的資料將暴露其中。

這項技術並不限制於調查嚴重的罪行,它根本就不受任何限制。警方與 FBI 藉由駕照上的照片就能搜尋到你,這跟一般的處理方式可不一樣。

美國喬治城隱私暨技術法律中心執行長 Alvaro Bedoya

美國喬治城隱私暨技術法律中心執行長 Alvaro Bedoya 指出,一般而言,除非被逮捕,否則常人不會被列入犯罪資料庫中。然而一旦執法單位利用駕照資料庫進行人臉識別,等於使一半以上的成人成為警方及 FBI 的檢索對象,這使得警察無需經過面談,就可以在遠處偷偷地調查別人身份。研究批評指,這個數據庫中絕大多數是守法公民,這就如同一群清白的民眾,在沒有選擇的餘地下,排隊接受調查。

此外,調查也指出,即時的臉部識別裝置也愈來愈受執法單位的歡迎。相較於針對圖像數據庫進行人臉識別,利用街上隨時掃描路人的監視攝影機更加不易被察覺,且搜尋範圍也更廣泛,這也因此大幅提高了人們對於隱私、警察權力限度等問題的疑慮。

研究認為更嚴重的問題是,美國尚未有任何一州,針對執法調查單位該如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訂定完整的法規。目前全美只有少數幾個機構自願性地限制搜尋行為要建立在合理懷疑的基礎上,或僅用於調查嚴重犯罪行為。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警方甚至不用申請搜查證就可以進行這種搜索——佛州 Pinellas 郡的警長辦公室每月就對該州的駕照資料庫執行8000次的人臉識別,不論有無正當理由。

此外,對於辨識系統的準確性或是職員確認搜尋結果的能力,也很少有機構制定標準。事實上,已有研究指出,人臉識別的演算法也可能存在偏見;與識別東亞人種的臉相比,西方國家開發的算法更加擅長識別白種人的臉。研究也指出,由於美國對非裔的逮捕率高得不合比例,會造成人臉識別數據庫系統也出現同樣的偏差,然而目前沒有任何獨立檢驗機構處理這種因「種族偏見」導致的錯誤率。

幾乎在美國任何一個地區,人臉識別技術與警察的日常行動都越來越密不可分,卻沒有相關保護措施來確保這項技術被公平地、負責任地使用。

人權組織聯盟給司法部的公開信

對這項調查結果,超過50個人權組織組成聯盟,要求美國司法部調查地方及州立警察機構與 FBI 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情況。聯盟同時也督促司法部將焦點放在已經因種族歧視而不當執法、正接受調查的警察部門,以確保人臉識別資料庫消除對有色人種的偏見。

此調查的作者也強調,他們並不是要求全面禁止人臉識別技術,而是希望國家制定使用規範,包括在搜索前必須取得對於犯罪行為的合理懷疑及法庭許可,也必須對識別系統進行定期審查。對此,調查團隊提出了示範草案,並希望在相關法規正式通過前,應先暫停搜尋駕照。

FBI 則拒絕對此研究做出回應,只是重申他們次前的相關聲明:在使用這項技術時,會在法律要求的基礎上更優先考慮公民的隱私和自由。該機構也指出,當調查者搜尋人臉識別數據庫時,會先經由另外兩位審查者確認,才將搜索結果交由調查者。

聲音

藉由人臉識別,警察可以自由地辨識並默默地追蹤任何人,就算他們沒有證據指出那人犯了什麼錯。我們不希望在我們走進清真寺、參加戒酒無名會或在家庭暴力收容所尋求協助時,讓警察知道我們的身份。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立法顧問 Neema Singh Guliani

除了一些例外之外,目前根本沒有法律規範警方該如何使用這項技術、沒有確保其準確性的標準、沒有檢查偏見的系統,它就是個西部大荒野。

人臉識別調查報告主要作者 Clare Garvie

人臉識別

特指利用分析比較人臉視覺特徵信息進行身份鑒別的電腦技術。廣義的人臉識別實際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包括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狹義的人臉識別特指通過人臉進行身份確認或者身份查找的技術或系統。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WiredTech CrunchThe VergeArs Technica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