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展列與書的私密回憶:日文二手書店寫樂堂

寫樂堂就像一個舊資料庫,替我們保管那些曾經愛過的、讀過的和用力記住過的。

端傳媒實習記者 曾曉渝

刊登於 2016-10-13

二手書店「寫樂堂」。
二手書店「寫樂堂」。

外文書店在香港這個國際都市中的存在,為城市及它裏面的人添了趣味,提供了主流以外的選擇。除了英文書店,日文書店同樣也算是香港書店倒閉潮中的異數。我們發現英文書店近年漸漸消失,而日文不是國際語言、也不是香港官方語言,但日文書店多年來雖然部分有搬遷過,數目卻算相當穩定,維持在大約6間左右,不少更已營業10年以上,智源書局也快踏入第70個年頭,它們一直為居港日本人及日本文化愛好者提供方便。

「二手書店就像舊資料庫。來到書店,你卻可能會記得,這是你曾經看過的書,可能會再重新把它翻。」

這次我們到訪的寫樂堂二手書店,愛好日本文化的讀者們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它是香港唯一售賣純二手日文書籍的書店,要找便宜的好書,你大概不會錯過它。經營二手書店不易,何況售賣純日文書籍?座落銅鑼灣鬧市中的它如何走過20年?讓我們從日文書店看城市環境跟日本出版文化,聽聽老闆作為店主、採購和日本文化愛好者的心聲。

因為捨不得,10年店長變老闆

我循着地圖下樓梯走到大廈地庫,首先看到的是外面包圍着書店的幾個木書架,每個木書架有5層,上面貼着料理、裁縫等等的標籤。進去日文書店內,看到的是一排很整齊地被放在書架上的五顏六色口袋小說(編注︰日本稱為文庫本),總是會覺得療癒。那是我對日文書店的第一印象。這家二手書店,也有大約6個書架預留了給口袋小說,有我最喜歡那些綠綠藍藍的書脊。但是漫畫跟雜誌是放在這書店前方的種類,讓客人第一眼就會看到。左方的書架是寫真,右方是漫畫,然後就是藏量最多的小說類。

我去的時候,剛好也有一個日本家庭,媽媽推着嬰兒車在逛,一邊看書一邊說着我聽不懂的日語,不知道他們在看什麼書呢?這邊的書大部分看起來都很新,以致我都會忘了這其實是一家二手書店。逛了一圈,我看到坐在門口附近的先生,那位就是書店老闆。我邀請他接受我們的訪問,他答應卻說道:「其實我這裏也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吧。」改天早上再到訪,裏頭仍是熟悉的格局。陳老闆就開始說起書店的起源。

「沒了我們,香港就真的沒有(主要售賣二手書的日文書店)了。」他留意到香港其他書店都是以出售新書為主,抱着不捨得的心情,6年前陳老闆在市道艱難之下接手了寫樂堂。寫樂堂原本是由日本人在約20年前所開,當時的日本老闆在日本也有經營二手書店,後來他打算離開香港也把書店結束,陳老闆就成了書店的第二位店主。「已經忘了為什麼會來打工,大概也許是對日文有興趣,然後從雜誌的介紹中知道吧。」他接手書店前,已經在書店擔任店長接近10年的時間。那時還沒有很流行日本風潮,只是因為日本人需求大才有市場。「那時香港大概有2、3萬日本人。當時在香港也沒有日本二手書店,所以我們很特別。就只有我們店。」

出書講動漫、迎福擺設?日本圖書種類獨特且裝幀精美

「日本圖書會有很多無聊的內容,例如有關人們拍照時的搞笑表情,或是荒謬的試卷答題紙,一個系列可以出數十本。」

「我什麼國家出版的書都看過了,但日本書的印刷、設計,甚至釘裝, 都是我所見過最美的。」陳老闆對日本出版書籍都有偏愛,但除了比較主觀的觀感,種類之多也是令他熱愛日本圖書的原因。「日本圖書會有很多無聊的內容,例如有關人們拍照時的搞笑表情,或是荒謬的試卷答題紙,一個系列可以出數十本。」他說更會有專門認真分析動漫的圖書,這都是中文書籍少見的類別。

我留意到有幾本書的擺放跟其他書不同。其他都是放得比較密密麻麻,只能看到書脊,而這些卻是封面向外,感覺是為推薦書籍所擺的陳設。我從封面上的漢字上知道它們有些是講台灣,也有講古物的。原來這都是陳先生從購入的書中特別挑選的,從裏面就能看到種類之特別。「我未必每本都有看過,但都會選出一些感覺有趣的。」

書架上除了有剛剛提到的台灣旅遊書,更會有一些關於日本名人的後代、陶器、照片與古物,甚至有講解日本迎福擺設的。上面很多都有可愛的插畫,像講日本迎福擺設的那本,上面就繪有一個穿和服的男生抱着金魚的插圖。「這些都未必會再有中譯版。如果懂日文,的確就可以看更多類型的書。」聽完之後,我都燃起重拾這語言的衝動,去開啟另一個世界。書店更設有一個書架是放最近一年的新書和店主覺得有趣的書,我在上面就找到有關前任中國領導人私生活的小書本。

提到日文書店最常見的口袋小說,陳老闆說日本圖書市場像其他國家的一樣,都會通常先出精裝版,大概港幣1、200元。出版數年後就會推出口袋版。「小小的,放在書架上就會很整齊。」書架上有湊佳苗的《告白》,也會有當紅作家如有川浩和角田光代的作品。即使出版社不一樣,但大部分口袋書的大小都一樣。

當書籍的伯樂︰選書採購的取與捨

「花最多心思嗎?應該都是在選書上吧。」陳老闆除了身兼店主,打理店內大小事務,如收購圖書、清理消毒之外,他也是書店的採購,需要定期到日本購入二手書。從居港日本人收購回來的都比較冷門,也有實用書跟小說,在香港收購的書種還有雜誌週刊。雖然在香港也會收購舊書,但他說不可能只單靠從香港收購回來的書。他大約每兩個月就會飛到日本一趟,然後把從各處搜集到的好書先運送到日本的倉庫。

「朋友都幫不了很多,都要靠自己。」在香港經營日本二手書店比起經營中文的更具挑戰性,因為人不在日本,又沒有很多日本朋友能幫忙預留圖書,遇不遇上好書就靠緣份了。「最好賣的(二手書)沒法大量購入。即使知道受歡迎,也沒辦法像一手書購入數十本,找到幾本已經幸運。如果是非常好的書,日本也不便宜,是新書價錢的8成。加上其他成本,那已經差不多是新書的價錢。」他特別提到日本賣的二手書其實也不便宜,運回來香港,價錢根本也未必能吸引客人。

「村上春樹、東野圭吾這些受歡迎的作家,遇到時不會想就立刻買。」要買到受歡迎的書其實很難,可能早已給搶購一空。除了跟當地人比速度,也可以靠眼光取勝,這也是最難的。「除非你有眼光,看得出是好書,在爆紅前先購入。可能有時突然會改編成影視。不過這當然也不常發生。」

當二手書採購特別不容易。從日本運送需要運費,而除了成本,也要考慮店的空間跟市場需要,選書時當然就要小心的靠眼光跟經驗去選書。要低價進到好書,就得當上好書的第一批伯樂。而除了小說,他也會從日本購入漫畫和烹飪書。「日本太太會看料理書,但料理書也要精心挑選的,特別因為現在網上找資料都已經太方便。」可以想像在日本二手書店採購時,時間就是金錢,根本沒辦法每一本都先看完內容,所以他通常會看封面是否吸引,也會即時上網查看評價。

二手書店「寫樂堂」。
二手書店「寫樂堂」。

在日本買更便宜嗎?你買的其實是店主選書品味與心思

「有些喜歡比較的客人會說在日本買更便宜啦,我真想對他說,那你不去日本買?」

二手書生意不易做,那如果賣新書,會不會是另外的出路呢?目前書店也會售新書,但老闆說只有極少量。「新書成本高。我們都會幫客人訂,或者只選幾本作推薦。」原因是一手書都要賣斷,不能退回日本,這就是出售非本地圖書的難處。另一原因是寫樂堂作為小書店,難以取得批發價。「要至少訂幾百本吧。另外的書店可能可以做到5到7折,因為它們主要出售新書,他們能夠大批購入。」運送費用加上沒有取得特別折扣,結果就是沒法跟其他主要出售新書的同行競爭。

寫樂堂賣的二手書大約是書價的3到4折,一本書大約30-60元,很多人卻會希望追求更便宜。「有些喜歡比較的客人會說在日本買更便宜啦,我真想對他說,那你不去日本買?」但同時也會得到客人的鼓勵,欣賞老闆的心思跟努力。「有人說過這裏的書比在日本書店賣的更齊全。」

陳老闆可以以自己喜歡的作為事業,盡情逛自己喜歡的二手書店,別人想到會覺得羨慕,但他卻說變成工作後也少了享受。「逛日本書店已變工作,少了樂趣。」當採購有樂趣,當然也有困難跟灰心時候,環境的改變更是帶來更多挫敗的主因。「以前最開心是有人欣賞自己選的書。但現在令人最灰心的是,現在放的心思都開始沒人欣賞。特別是漫畫。」

「20年前,日本漫畫還是不容易在香港找到。我們賣的價錢是原價的一半,所以都很搶手。」書店自開業起,除了文字類的圖書,也會出售二手漫畫,那時可是實體日文漫畫書的黃金時代。「現在我已很少購入單行本,會買漫畫的人都是買一套用來收藏。但這樣的客人已很少,不收藏的人不會更加不會買。現在人們都只到網上看。」實體漫畫也是受網路興起衝擊的創意產業之一。「一套漫畫,除開只不過數元一本,但還是沒人買。」陳老闆說賣漫畫的收入已大幅減少,現在只佔營業額「很少很少」。

「漫畫已經是最冒險的書種。有時想入(購入)都不能入。」陳老闆常常需要衡量市場,即使如此,他還是沒有放棄購入漫畫,只是盡量把數量減少,現在數目比起數年前已經少了一半。看得出來,老闆對漫畫可是有情意結。「即使是舊的名作都沒有人要買,可能被放在書架上數年,像這套《社長島耕作》。」

轉型的必要︰調整書種比例應對來來去去的客人

「壓力是自從變了自己生意後就開始萌生。以前老闆在日本也開二手書店,所以只是將書帶過來香港賣,也不會有太大壓力。」但陳老闆接手書店時,已經是跟最初開店的時代不一樣。「我一接手就已經難,也有其他書店賣二手書,多了很多競爭對手。」他想起20年前開業時,那時幾乎沒有日本二手書市場。「20年前把書放出來就會有人搶着要,無論是什麼書。我們賣的二手書又便宜,種類又多。」

除了日文書店的增加,陳老闆還得面對另一個挑戰,就是轉型的必要。日本人減少了,加上實體漫畫書也失去支持。「接手時覺得還有市場,雖然那時已沒有太多利潤,只覺得轉型去賣香港人會喜歡看的書,應該還可以支撐到。」除了漫畫,轉型後的書店並沒有減少其他類型的書,只是增加了寫真收藏類書籍。

「以前(顧客群中),日本人佔7成,香港人約3成。可是現在香港人甚至比日本人多,而這比例一直在改變。」來香港公幹的日本人是書店開業多年的主要客人,但這群讀者卻不知不覺地減少,陳老闆估計他的客群已經由以前的兩三萬人減少到現在的一萬多人。

日本社會學者Sakai的研究跟香港人口普查的資料,的確顯示了在港日本人口的持續減少:1990年代末是人口的最高峰,99年更超過2萬3千人,可是到陳老闆已接手書店數年的2011年,已下跌至約1萬3千人,少了1萬人。學者研究也提到,當時90年代有很多原因吸引到日本人來港工作,例如女性在日本受歧視的情況跟香港文化的傳播等。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來港的日本人,大部分是在私人的企業中工作。不過日本領事館的數據卻顯示2011年在港設辦公室的日資公司數目,已經比2003年的減少近1000間。它們有些可能因經濟衰退而撤走,也有部分遷移到內地去。其實很多環境因素都改變了,像來港人口減少,加上他們當中會閱讀的比例也可能比以前更低,來港誘因可能也少了,讓日本書店面對更大的挑戰。

不過陳老闆說,跟從前一樣,書店不會累積到一大群相熟客人。因為來公幹的人總是數年就會換一批新的,客人都像過客,來來去去的。以前的日本客人多看小說雜誌,但香港客人不一樣,明顯地比較喜歡動漫的畫集特刊跟明星收藏類書籍。所以現在針對香港人市場,書店都需要調整書種的比例。「這些明星雜誌很受歡迎,很多客人不懂日文也會買,可能就把明星剪出來。」看到架上都有一疊疊以日本男明星以封面的雜誌,書架上的格子滿滿放着寫真集。

已把理想書店埋葬?香港市場容不下日本的專業追求

「日本書的醫學、心理跟經濟類,很多都很有價值。但我知道在香港一定不能賣。在香港也不會有這麼專業的日本人。」

「最有我的元素嗎……」他看看四周,思索了一會,「其實是沒有。除了書是我選回來。」那漫畫類書架上有你的最愛嗎?我問他。他也說沒有,書架上放的都是大家比較喜歡的少女漫畫。 「為了做更多生意,離理想中的書店已經越來越遠。」聽起來,這是作為店主最大的無奈。「以前是樂趣,現在因壓力,很多做的事已變成是為了可以繼續營運下去。」他說環境、貨品跟格局擺位都一直在改變,像以前可能書跟書之間會比較疏落,現在卻因為要盡量放更多貨品而變得密集,找書都不會像以前方便了。

但他依然能夠描繪出理想書店的模樣。「如果不用兼顧市場,我會希望每個種類都有足夠的存量。特別因為日本書有很多特別的種類 。但即使是大書店,也沒辦法做到。」我環顧四周,覺得種類也不算少,連料理、裁縫刺繡、家居設計跟園藝這些比較專門的也都能兼顧到,但原來這還不是老闆心中的完美。

「每個種類下的書的數量還不算多。日本書的醫學、心理跟經濟類,很多都很有價值。但我知道在香港一定不能賣。在香港也不會有這麼專業的日本人。」雖然為了市場不得不作出很多改變,增加收藏類的數量,但老闆說包含收藏類的才算真正的書店。「在日本其實大多都會分開賣,寫真會有寫真店,會很專門。其實為了市場,那可能才是更賺錢的做法,不用什麼類別都得採購,也會有清晰的客群。」

沉默而堅持的陪伴︰二手書店是被翻開的舊資料庫

「做到頂唔順(無法支持下去)才會結束吧,但現在已很艱難。維持到現在,都只是因為熱愛,也因為只有我們在主要經營這個路線。」他總是懷着不想日文二手書店在香港完全消失的一珍惜,也很驕傲有自己的這間二手書店。「二手書店就像舊資料庫。放在網上的資料,可能沒人找也會從網上慢慢消失。有些資料放在電腦,多年後你會忘記它的存在,甚至不知道那是什麼文件,不會再拿出來看,很多東西被埋葬在電腦裏。但來到書店,你卻可能會記得,這是你曾經看過的書,可能會再重新把它翻。沒有一個實體,很多事物會在人們心中消失。

陳老闆講話時看來常常在用日文在思考,有時候會不經意的在思考時說,「這中文要怎麼講呢?」其實書店對他自己,對日本、香港客人,可能都像他腦中掠過的日文一樣,自然得連自己也不察覺其實已成了習慣。問到他支撐下去的理由,他思索了良久才說出想到的第一個答案,「真的沒有想過,可能因為習慣吧,很多年了。」

訪問之中,感覺老闆不容易透露出自己喜好,沒有很多「偉論」,也不是那種自己喜歡某些事物就很熱衷跟大家分享的人。可能這因為生疏,也可能因為性格。不過問及對某些事情的熱愛,可能每個人都不會說得出一個真正的答案,但行動就是證明。而寫樂堂伴着老闆跟大家,不知不覺,原來已經超過20年了。不論是對漫畫、書店跟它的方向,還是世界所有的事,堅持從來都是最好的證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