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寨卡病毒極有可能正在亞太地區蔓延

刊登於 2016-10-12

圖為2016年9月3日,馬來西亞一個工人在噴灑滅蚊劑。
2016年9月3日,馬來西亞一名工人在噴灑滅蚊劑,以防病毒傳播。

當地時間10月10日,世界衞生組織(WHO)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年度地區會議,稱寨卡(Zika)病毒極有可能正在亞太地區蔓延,包括中國、日本、澳洲、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及太平洋島嶼,或將爆發新一輪疫情。報告指,其中一些地區還發現了大量病毒載體埃及伊蚊,且目前尚無法判斷當地人口的免疫能力。

近來,新加坡已發現數百宗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泰國也確診了兩宗由寨卡病毒引發的「小頭症」病例。此外,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也分別發現了近20宗感染病例。

不幸的是,科學家們迄今仍在尋找針對寨卡病毒的解決方案。

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前香港衞生署長陳馮高珍(Margaret Chan)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傳播,初期較輕病徵包括皮疹、發燒、肌肉或關節痠痛等,通常僅持續數天。而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報告,該病毒導致的深層影響則包括引發「小頭症」和「吉巴氏綜合症」(GBS)等。

泰國9月30日確診的兩宗由寨卡病毒引發的嬰兒小頭症案例,是東南亞首次出現與寨卡病毒有關的「小頭症」。而泰國自從今年1月以來,已發現超過350宗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包括25名懷孕女性。泰國當局於10月表示,考慮給所有懷孕的女性檢測是否感染寨卡病毒。

新加坡8月份曾一天就新增40宗感染病例,在當地和與新加坡往來密切的香港也都引發強烈關注。中國內地和台灣也有多起寨卡病毒從外地傳入的案例。

世界衞生組織已將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共有21個國家和地區列為寨卡病毒經蚊傳播的地區。此外,西太平洋地區是全球第2大感染區域,自2007年以來,共有19個國家發現寨卡病毒。南美則是全球寨卡病毒感染最嚴重的地區,目前在巴西已有逾8萬宗確診病例。

70
迄今為止,全球已有70個國家發現寨卡病毒,其中至少19個在亞太地區。

吉巴氏綜合症

吉巴氏綜合症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神經系統問題。病發時,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又稱周邊神經系統),以致發炎及失去功能,出現四肢疼痛、麻痺及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此症名稱取自兩名法國腦神經科醫生 Georges Guillain 及 Jean-Alexandre Barré 的名字,二人於1916年聯同 Andre Strohl 於醫學期刊刊登文章,描述兩名急性反射消失性麻痺(acute areflexic paralysis)患者腦脊髓液蛋白上升但其他指標正常的情況。過去30年,隨着醫學界對此症的了解漸多,吉巴氏綜合症被細分作四種亞型,包括米勒費希爾綜合症(Miller Fisher syndrome)。病發率方面,每年計每10萬人有1至2人。(資料來自香港腦科基金會)

來源:BBCNBC路透社美國之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