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港校內地招生熱度降,「政治因素令家長擔心」

由自己拿捏高考擇校的李若靜坦言:「最終選取了北京大學以後,我爸爸對我說,去北大挺好,反正香港政治環境也不好。」

特約撰稿人 孫賢亮 發自香港、上海

刊登於 2016-10-04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

6月23日,春夏之交的上海正處在潮溼異常的黃梅雨季節,悶熱難耐。這一天,內地高考放榜,上海應屆高考生李若靜看到自己出色的成績單後,懸了兩個禮拜的心總算放下了,但新的煩惱接踵而至——內地首屈一指的北京大學,和執香港高校牛耳的香港大學,同時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選北大,還是港大?北京,還是香港?

「籮裏挑花,越挑越花」,這句上海俗語,正反映了李若靜這類高分考生的忐忑。在過去,四大名校「北清復交」(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是內地高考尖子們趨之若鶩的首選。但上世紀末進入內地的香港院校,為內地學子提供了國際一流水準的想像,香港本身的地理位置與文化環境,也成為了出國留學與內地升學之間的折中選項。

而李若靜此刻的躊躇,便是港校內地招生降溫的一個投影。「港大很國際化,校園文化多元,全英文授課可以把英語鍛鍊得更流利,以後方便出國。不過最近幾年北大在這方面猛追,差距已經縮小很多,是一隻『潛力股』。」港大的相對優勢在縮小,而北大的「理工科基礎素來紮實,而且教得比香港深很多」,這對志在學習理工科的李若靜,成了很大的誘惑。

內地報考港校熱度降

從1998年部分港校開始招收內地本科生以來,19年裏負笈香港的內地本科學生已逾萬人。2003年,全部8間由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的大學都開始在內地自主開拓生源;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加入「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純以高考考分擇優,而其它六大維持考分加面試的收生方法。另外,香港其餘12間有資格授予學士學位的私立大學或大專學院,也陸續進入內地。

大學紛紛北上,南下學生人數逐年遞增。根據教資會統計數據,1998年首屆內地招生不足百人,而2010年入讀的內地新生已達1384人,並逐年增加,過去三年(2013-2015)穩定在1600餘人,佔同年香港本地學生錄取人數逾一成。

伴隨着「港校熱」的一個顯著標誌,是每年高考後不斷湧現的狀元「棄北清、選港校」的新聞。香港大學2011-13年間,分別錄取了17、21、16位省、市級狀元。

港校如同鑽入沙丁魚群的鯰魚,刺激內地學府奮起直追,兩者的差距正被拉近。這反過來弱化了港校的吸引力,內地生申請人數由2014年開始回落。

以港大為例,根據公開資料,2009年申請港大的人數為8016,此後逐年上升,在2013年達到頂峰12513人,2015年跌至9400人,今年則未有公布。若計及錄取人數,2013年,每41名報考港大的內地生,有1人獲錄取,時隔兩年,去年的錄取率則是30取1。

與此同時,「南渡」的狀元也選擇「北歸」。2013年入讀港大的遼寧省狀元劉丁寧,在開學一個月後輟學,回內地重新參加高考。次年,劉丁寧再次成為高考狀元,不過這次,她選擇了北大。事件亦在內地引發了對「港校熱」的一輪反思,「港校降溫」、「光環退卻」等成為內地媒體報導港校招生時常用的措辭。

今年5月,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發布《2016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稱,2005年起香港高校「打響了以全國高考狀元為代表的優質生源掐尖爭奪戰」、「集體挑戰北大清華的『霸主地位』」,然而近年狀元們「逐漸拋棄港校,紛紛回歸選擇就讀北大清華」。

報告並分析稱:「現今北大、清華的國家地位、發展平台和空間遠超港校,選擇在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就讀,將來的職業發展更接地氣、前景更好、發展空間更大。」在QS世界大學排名以及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名中,北大、清華已在近兩年接連超越港大。

在港大與北大間舉棋不定,李若靜選擇了實地參觀,親身了解自己未來四年求學的知識殿堂。高二暑假,她參加了北大組織的夏令營,今年高考後,她又去了港大的夏令營。這是港大第一次專為內地高中應屆畢業生舉辦夏令營,隨着港校與內地院校在招生競爭中愈發激烈,近年此類活動也愈發增多。

遊覽了兩座城市,李若靜覺得北京「乾燥、車多,沒上海乾淨」,而香港「潮溼、有點擠,道路跟立體迷宮一樣」。她還記得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插曲:「我在去香港的飛機上,碰到一個香港小孩,跟我說香港這城市的未來不好,所以他就要去上海讀高中了。」

內地發展很快,如果打算在內地工作,那在內地大學讀書對於培養人脈是有好處的。

李若靜

李若靜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是學成返回「現在發展機會更多」的上海,這也是她父母的期許,「內地發展很快,如果打算在內地工作,那在內地大學讀書對於培養人脈是有好處的。」

李若靜最終選擇了北大,棄了港大。在理性選擇之外,她還告訴端傳媒記者,「做出決定那一念之差,還因為情懷。北大是國人心裏的老字號,給人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政治因素令家長擔心」

李若靜所畢業的高中上海中學(以下簡稱「上中」),創辦於1865年,是上海人耳熟能詳的「四大名校」之一,高考成績連年居全市各高中之首。2009年至今的8屆高考中,該校取得總計16位上海市文、理科狀元中的12位。

因此,上中的應屆畢業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內地的「北清復交」,以及香港頂尖名校都親赴該校開辦專門的招生宣講會,同時給出五花八門的優惠條件,如加分、達線錄取、獎學金、專業任選等,不一而足。

一如內地整體的港校熱,香港大學亦頗受該校學生及家長青睞。2009年,負笈香港大學的上中學子超過20人,一直持續到2014年,突然跌到11人,去年8人,今年則回到11人。起伏與港大在內地整體申請人數的變化近似。

「這兩年學生和家長對港校的熱情確實在降溫」。上海中學2016屆港校招生聯絡人俞諸亮,告訴端傳媒記者。比起學生對學校本身的關切,家長更注重城市整體環境及未來發展。

「政治因素令家長擔心,不論人身安全,還是政治安全,」俞諸亮對端傳媒說,「家長在和我交流、諮詢的過程中,明確流露了這種憂慮。雖然也有其它原因,比如港校學費貴、出國留學變方便、內地院校教育質量提升,但政治因素是主要原因。」

政治因素令家長擔心,不論人身安全,還是政治安全,家長在和我交流、諮詢的過程中,明確流露了這種憂慮。

上海中學2016屆港校招生聯絡人俞諸亮

如果說內地院校的進步吸引了學生,那香港政治環境的激變則推遠了學生家長。由自己拿捏高考擇校的李若靜坦言,「擇校的過程中我沒有太考慮香港的政治運動,但我最終選取了北大以後,我爸爸對我說,(去北大)挺好,反正香港政治環境也不好。」

2012年1月北大教授孔慶東稱「很多香港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給人家英國殖民者當走狗當慣了,到現在都是狗」,言論引發香港輿論反彈,其後的2月1日,《蘋果日報》刊登了香港網友集資購買的以「反蝗蟲」為主題的廣告,以蝗蟲隱喻內地人。事件將行之有年的中港矛盾推上了兩地輿論的風口浪尖,其後彼此攻忤不斷,反內地孕婦、反水貨客、反自由行的遊行示威在香港街頭輪番上演。

在兩地越發尖銳的對立情緒下,香港新一輪政改啓動。2013年初,港大法律學者戴耀廷於報刊專欄撰文,拋出「佔領中環」的想法。次年8月31日,人大落閘將普選候選人的提名權牢牢掌握在北京手中。9月28日,佔領運動爆發,並迅速發展成遍及港九的雨傘運動,佔領主要道路達79天。運動被清場後,香港本土勢力崛起。今年2月農曆大年初一晚,旺角發生騷亂,警方鳴槍,示威者焚物,衝突僵持至天明。

2016年2月9日凌晨,香港旺角,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期間有示威者在街上焚燒雜物。
2016年2月9日凌晨,香港旺角,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期間有示威者在街上焚燒雜物。

擬赴港參觀學校,因旺角騷亂取消

「本來我和父母三人打算年初三去香港,參加港大、港科大的校園開放日,機票也買好了。但年初一晚發生了旺角暴動,一時之間我們就取消了行程。」今年高考後,獲港大理學院錄取的上中畢業生倪昊天,告訴端傳媒。

(旺角騷亂)沒有影響我去不去香港唸書的決心,但心理上還是有衝擊。香港的治安不是一直非常好嘛,然後突然發生暴動,怎麼會突然發生這樣的事呢?

倪昊天

2013年入讀高中的倪昊天,被她媽媽稱為「正好趕上港校最風光的時候」。高一寒假,倪媽媽就帶着昊天,去聽了香港大學學生主持的宣講會。國際化、英語環境、授課模式外,「霧霾比北京、上海都輕」,令她最終決心入讀港大。

「(旺角騷亂)沒有影響我去不去香港唸書的決心,但心理上還是有衝擊。香港的治安不是一直非常好嘛,然後突然發生暴動,怎麼會突然發生這樣的事呢?」

倪昊天的母親坦言,「總會有一點擔心。」而她的父親保持了樂觀,「整體上覺得香港還是比較開放、開明的。相信香港是法治社會,不會太亂來的。」

因為農曆新年的赴港行程取消,倪昊天的第一次香港之旅,就是到港大開學。8月27日,港大舉行新生入學禮,在座的倪昊天,覺得「開學典禮很港大,很學生會」。

典禮上,港大校長馬斐森稱港大擁護一國兩制原則,港獨不是「一個實際選擇」。而同場稍後發言的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則明言:「Hong Kong is not China」,港獨不應成為校園內的禁忌話題。

港大學生會關於港獨的言論,一度引起內地生反彈。今年2月,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在電台表明支持港獨,認爲「港獨是可行的出路」,言論引發了內地生「罷繳學生會會費」的行動。

透過內地生學長姐的述說,倪昊天已經對港大內的情形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最近港獨的聲音比較厲害,我覺得是被放大了,大部分人應該並不想這樣,港獨的聲音也主要集中在學生會。但學生會恰恰又是全體港大學生發聲的一個地方,這事情很微妙。」

「聽學長姐的經驗,香港政治上比較自由,有贊同的權利,反對的權利,也有不去管它的權利。」只想好好學習的倪昊天,認為校園生活能與政治保持距離,「我不去參與,就不會影響到自己。」

聽學長姐的經驗,香港政治上比較自由,有贊同的權利,反對的權利,也有不去管它的權利。我不去參與,就不會影響到自己。

倪昊天

「最近這幾個月,閃過後悔的念頭」

同倪昊天一樣,上海市2014年文科狀元丁佶沁,畢業於上中、現就讀港大。

港大,是她初中時就下決心要去的「應許之地」,入讀高中後,在選擇交換項目時,她毫不猶豫選擇了上中的姊妹學校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我知道自己要考港大,所以選擇了香港的交換」。

2012年,初來乍到香港,住在香港同伴的家,「她家在金鐘的山上,有很大的落地窗,她媽媽很驕傲地跟我說,每年元旦的時候從這裏可以看到維港的煙花。當時對半山豪宅沒有概念,只知道香港很美,而且很好吃,最喜歡吃的就是叉燒」。

「那是我第一次來香港,我讓同伴帶我去港大轉了轉,還讓她給我和港大合了影。」那刻,身在港大的丁佶沁默默許下約定,2年後的自己,果然踏進了這座夢想中的校園,入讀王牌專業「國際商業與全球管理(IBGM)」。

該專業每年收生30餘人,通常,其中只有1名內地生。「一開始大家講粵語時我就不敢講話,還有點自卑。大一全專業去歐洲Field Trip(實地考察)時,一個人不知道怎麼辦,尤其是在國外的時候,沒人講話覺得很寂寞,有種被拋棄的感覺。」

曾覺得香港經歷「一國兩制這麼多年,一切都很和諧、穩定」的丁佶沁,剛開學就遇上佔中,但直到被清場前夕,她才真正親眼目睹了佔領區,「我要去灣仔演藝中心看演出,從金鐘站沿着天橋走過去,就看到全是帳篷——哦,是佔中。還拍了張照。」其它大部分時候,香港之於她,是一個「安全、有序」的空間,裏頭有她所喜歡的「港大、美食與演出」。

去年4月,抵港未足一年的丁佶沁,為留學香港的顧問公司星博斯國際教育撰文,題為<選擇港大,我從來沒有後悔>,歷數港大自由選擇、通識教育、成熟商業環境以及城市國際地位等優勢。

到了今年八月,即將升入大三的丁佶沁說自己再考一次還會毫不猶豫選港大,但是「最近這幾個月,閃過後悔的念頭」。

內地現在機會越來越多,而香港競爭越來越難。我就想,如果我當時留在內地,是不是有機會去更有名的公司實習?

丁佶沁

「是因為暑期實習,我那些在內地讀大學的高中同學,去了一些比較知名的big brand(知名企業)。內地現在機會越來越多,而香港競爭越來越難。我就想,如果我當時留在內地,是不是有機會去更有名的公司實習?」

「我最近幾次回上海,都覺得比香港好。比如支付寶、微信支付,走到哪裏都有Wi-Fi,大街小巷有立公共單車。」丁佶沁明言沒有考慮再住多5年,以換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因為「上海的戶口也挺好的」。

「6年前剛來,我們這一屆學生大多想着待7年然後申請永居,但現在,還留在香港的朋友一說起永居,都表示還要再想一想。尤其是北京、上海來的。」鄭妍告訴端傳媒記者。2010年來港的09屆上海市文科狀元鄭妍,還差一年就住滿7年。上中畢業、入讀港大IBGM的她,現在住在堅尼地城,於香港四大地產開發商之一的信和集團擔任營業部高級主任。

當時覺得自己二十年後很可能還在香港的鄭妍,此刻再想二十年後是否會留港,顯得不置可否,「Well,我伐曉得(我不知道),香港的絕對優勢還是在的,但內地城市追趕得很快,香港的相對優勢是在減弱。我有想過攢夠經驗就去歐美讀MBA。」

內地城市追趕得很快,香港的相對優勢是在減弱。我有想過攢夠經驗就去歐美讀MBA。

鄭妍

對於「新鮮人」倪昊天而言,畢業出路還是一個遙遠的話題,但她的父母已默默在心中開始籌劃。雖然他們希望倪昊天能住夠7年拿到永居,但之後就會建議她「回內地,或者再出國」,「港校內地生家長的微信群裏都這麼說,我們可進可退,拿了照樣很自由,一點都不影響你在上海發展、在北京發展。」

「香港不太可能延續目前的繁榮。它能獲得發展,是因為擔當了國內發展的窗口、跳板角色。現在國內已經開放了,多了很多口岸,香港沒那麼重要了。」倪昊天父親,對記者說。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李若靜為化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