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刊登於 2016-10-03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日本分子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2016年度諾貝爾獎於10月3日正式拉開帷幕。瑞典斯德哥爾摩時間上午11時30分(香港時間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出爐,該獎項被授予71歲的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在發現細胞自噬(autophagy)機制方面的貢獻。

大隅良典的發現更新了人類關於細胞物質循環的舊有觀點,開啟了理解自噬在許多生理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新道路。

諾貝爾獎委員會頒獎辭

大隅良典現任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以及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作為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他曾於2015年獲得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風向標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又於2016年獲得威利生物醫學科學獎(Wiley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

大隅良典於1967年從東京大學學士畢業,隨後進入東京大學大學院(即研究所)理學系研究科繼續深造,並於1974年取得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他隨後遠赴美國,進入197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生物學家埃德爾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的研究室,在洛克菲勒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應東京大學教授安樂泰宏的邀請,大隅良典於1977年返回日本工作,後於1988年擔任助理教授。1996年,他轉至岡崎國立共同研究機構設置的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擔任教授,2004年又在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生命科學科兼任教授,直至2009年退休。

大隅良典的專長是分子生物學領域,其最知名的成就是闡明了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這一機制是細胞組分降解與再利用的基本過程。「自噬」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60年代,當時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能夠消滅自身內部物質,並從中獲益以保持自身的延續,但關於其機理則知之甚少。

從1988年到1990年代,在經過一系列的重要實驗後,大隅良典利用麵包酵母找到了與自噬作用有關的關鍵基因。他開始致力於闡明酵母菌體內自噬作用的機制,並發現相似過程同樣存在於人類細胞內。此項發現被認為是人類細胞存活研究的基礎,而且自噬問題對阿爾茲海默氏症(即腦退化症)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細胞自噬近年來受到熱捧的重要原因在於其與人體疾病的關聯。研究表明,自噬不僅與細胞衰老密切相關,還與腫瘤的發生發展相關,許多調節自噬的藥物被用於臨床腫瘤治療的研究中,適當提高細胞的基礎自噬水平可能成為未來腫瘤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頒給愛爾蘭裔美國生物化學家、生物學家、寄生蟲學家 William Campbell,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微生物活性物質世界權威大村智,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屠呦呦是首位女性華人諾獎得主,亦是首位生理或醫學獎華人得主。

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於4日和5日陸續公布本年度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7日公布和平獎得主,10日則會揭曉經濟學獎得主,文學獎的宣布時間則是13日。

39
大隅良典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107屆得主,也是第39位單人得主。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深科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