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Google 整合旗下雲業務,成立新品牌“Google Cloud”

刊登於 2016-09-30

Google整合旗下雲服務成立Google Cloud。
9月29日,Google 宣布將整合旗下雲服務,將 Google for Work、雲端平台及其他雲服務整合為全新的 “Google Cloud”。

Google 最近開始將旗下多項業務進行整合並更換新名稱,首波對象就包括雲端服務。9月29日,這家互聯網巨頭正式宣布,將 Google for Work、雲端平台(Cloud Platform)及其他雲服務整合為全新的 “Google Cloud” 品牌。其中,包含多個在線應用程式的 Google Apps for Work 則更名為 “G Suite”

經過本次整合後,Google Cloud 不僅囊括了 G Suite 中個人用戶熟悉的電子郵件(Gmail)、文檔(Google Docs)、雲端硬碟(Google Drive)、日曆(Google Calendar)等在線服務,還涵蓋了面向企業的地圖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應用程式介面(API)、雲端平台服務等,以及 Chrome 和 Android 的雲服務。

軟件公司 VMware 創辦人及前 CEO、去年加入 Google 負責雲業務的高級副總裁 Diane Greene 表示,本次業務整合絲毫不會影響 Google 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應用和服務的努力,Google Cloud 的目標是要建立更開放的雲平台,讓所有企業都可以方便地將自己的軟件轉移到雲端運行。Google 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優化企業應用,幫助員工提升工作效率。

我們囊括了 Google 在雲業務方面的所有資源。我們(今後)叫做 Google Cloud,是 Google 雲服務的一系列技術、解決方案和產品的集大成者。

Google 高級副總裁、雲業務負責人 Diane Greene

分析指出,Google 此舉是為了更好地在雲端運算領域與亞馬遜(Amazon)和微軟(Microsoft)等對手展開競爭。Google 目前在雲端市場的份額落後於亞馬遜和微軟,但在 Greene 的領導下快速發展。在最近一次財報會議上,Google 現任 CEO Sundar Pichai 表示,雲業務推動了整個公司的銷售業績。

Google 近期在雲業務方面頻頻發力。9月初,該公司以6.25億美元收購雲運算軟件公司 Apigee;29日,又宣布與顧問服務公司 Accenture 合作,面向零售、健康和金融等垂直行業客戶開發雲運算服務。

此外,Google 近日還公布了包括新加坡、倫敦等地在內的8個新的雲服務中心(Google Cloud Regions),明年還將開放更多雲中心,此舉可以顯著地縮短 Google 雲服務的響應延遲。

據 Greene 透露,在給這個新品牌選名字的時候,他們曾考慮過 “Google Enterprise”(Google 企業),並且在內部和外部通訊中已經使用了這個名字,因為它能夠表達 Google 對待雲業務的認真態度。但她補充道,現在不一樣了,潛在客戶都已經知道 Google 的雲業務是認真的。

33
Google 最近的財報顯示「其他業務營收」同比上漲33%;分析師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雲業務表現強勁。

聲音

我必須要説 Google for Work 改名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因為原本的名字較有辨識度,從來沒耳聞或是見識過的人光看名字都知道 Google for Work 是給商用人士所使用的服務,而 Google Cloud 光從名字看起來會使人誤會是不是 Google 所附屬的氣象中心。

分析人士

未來幾乎任何事都會在雲端完成,數年來我們都在為擴大基礎設施而投資。

Google 現任 CEO Sundar Pichai

雲端運算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運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資訊可以按需求提供給電腦各種終端和其他裝置。雲端運算是繼1980年代大型電腦到用戶端-伺服器的大轉變之後的又一種巨變。用戶不再需要了解「雲端」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雲端運算依賴資源的共享以達成規模經濟,類似基礎設施(如電力網)。服務提供者整合大量的資源供多個用戶使用,用戶可以輕易的請求(租借)更多資源,並隨時調整使用量,將不需要的資源釋放回整個架構,因此用戶不需要因爲短暫尖峰的需求就購買大量的資源,僅需提升租借量,需求降低時便退租。服務提供者得以將目前無人租用的資源重新租給其他用戶,甚至依照整體的需求量調整租金。(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TechCrunchGoogle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