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互聯網巨頭的入侵:傳統貨運行業正在被改變

刊登於 2016-09-30

Amazon用以送貨的無人機。
Amazon已經開始測試用無人機送貨。

亞馬遜(Amazon)、Uber 和 Google 等互聯網公司正在試圖改變傳統貨運行業格局,一方面是為了降低高額的物流開銷,另一方面,這些科技巨頭也想要在巨大的貨運物流市場分一杯羹。

亞馬遜向貨運行業的擴張反映出,當下實力雄厚的科技公司願意挑戰業務的傳統界限,進入新的領域。

華爾街日報評論

亞馬遜:挑戰傳統貨運巨頭

全球網絡零售巨頭亞馬遜於今年7月宣布,將攜手英國政府進行「Prime Air」無人機項目測試,並計劃明年開始推動小型無人機送貨服務。這是亞馬遜近年來測試範圍最廣的項目,但這家公司的野心不止於此。

華爾街日報9月28日報導指,亞馬遜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送貨網絡。但其發言人表示,開展送貨業務是為了加強該公司的發貨能力,尤其是在聖誕節等網購高峰期,並非要將其貨運合作夥伴取而代之。

但華爾街日報在訪問了20多位亞馬遜現任、前任管理人員及其業務夥伴後認為,亞馬遜的長遠目標是為自己、其他零售商及消費者送貨,從而顛覆傳統物流行業中銷售商和送貨商之間的關係。知情人士透露,亞馬遜管理層已經在籌劃如何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全方位的物流和貨運網絡。

這一計劃勢必將讓該公司與聯合包裹服務(UPS)、聯邦快遞(FedEx)等美國貨運巨頭展開競爭。但分析師、物流專家等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要建立一個與貨運巨頭們抗衡的配送網絡極其困難,且耗資巨大。

不過,亞馬遜仍有自己的算盤。自2009年以來,該公司的貨運成本佔銷售額的比例逐年上升,2015年更是達到10.8%之多。據花旗集團(Citigroup)估算,亞馬遜如果用自己的服務代替 UPS 和 FedEx,每年可節省11億美元成本;金融服務公司 Robert W. Baird 則表示,如果打造出成熟的物流網絡,亞馬遜還有望在全球每年4000億美元的快遞市場分一杯羹。

Uber:從「送人」到「送貨」

亞馬遜的動向並非孤例,叫車平台 Uber 也正在將其業務範圍從「送人」擴展到「送貨」。Uber 叫車服務最近在日本被禁後,該公司於9月28日在東京等地推出了外賣配送服務 Uber Eats,未來幾個月還將擴展到香港、台北等多個城市。

Uber Eats 部門成立於2014年,此前只在6個國家進行測試,Uber 本次宣稱至少要入駐22個新的國家,全面進軍外賣配送市場。Uber Eats 部門計劃為此招募數百名員工,並增大投資額度。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今年8月被 Uber 收購的自動駕駛卡車初創公司 Otto,也準備向物流公司提供貨運服務。Otto 認為,其自動駕駛系統和服務將有助於降低企業的貨運成本,也能幫助母公司 Uber 進入市場巨大的物流行業。

OTTO的貨車。
Uber 收購的Otto卡車目前也在測試階段。

Otto 聯合創始人 Lior Ron 對路透社表示,該公司計劃擴大自動駕駛卡車車隊,並最早於2017年開始提供貨運服務。據他透露,Otto 正在與幾家公司討論合作事宜,擬向其提供各類貨物的運輸服務;同時他們也在進一步測試卡車導航技術,並針對物流公司的要求,對其商業模式進行調整。

Google:與亞馬遜和 Uber 的較量

互聯網巨頭 Google 同樣沒有缺席,甚至正在與亞馬遜和 Uber 進行正面較量。8月30日,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集團首席法律顧問 David Drummond 宣布退出 Uber 董事會,理由是雙方在共乘車和配送等領域均有業務重疊,存在利益衝突。

9月28日,Google 宣布進一步擴展早在2013年就推出的 Google Express 送貨上門購物服務,覆蓋美國東岸大部分地區,惠及約7000萬用戶。這一服務與亞馬遜形成直接競爭,後者的 Prime Now 在美國大部分城市提供當日送貨服務。

Google 於今年2月開始在加州部分地區測試 Google Express,用戶可通過網頁或移動客戶端訂購電子產品、服裝、保健和美容用品、家居用品等;市區用戶在下單後可以實現商品當天送達,郊區和鄉村則是兩日或三日送達。Google Express 對非會員用戶收取4.99美元運費,會員則是每年95美元包運費,這種收費模式與亞馬遜類似。

2014年5月5日,美國加州,Google總部的一輛Google Shopping Express貨車。
Google Shopping Express 近期進行了業務調整。

不過,Google 近日停止銷售水果、蔬菜和牛奶等生鮮及其他冷藏或冷凍商品,專注於普通零售商品的銷售和配送,因為普通商品更容易進行部署和市場擴張。

此外,美國目前有55%的網購用戶直接通過亞馬遜搜索產品,超過使用 Google 等搜索引擎尋找商品的用戶,這一現狀也使得 Google 的廣告收入受到挑戰,從而讓他們開始着力發展自己的網購及配送業務。

聲音

Uber 和亞馬遜都非常清楚,發展自己的物流體系將有助於維持自身在零售業的統治力。就如同矽谷其他有雄心的公司一樣,他們有信心依靠大膽的商業模式和大筆投資來顛覆傳統。

MIT 科技評論

用亞馬遜寄信,用 Uber 叫外賣,用 Google 拼車……這世界有點亂,我想靜靜。

中國網友

來源:MIT科技評論TechCrunch華爾街日報路透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