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南早中文網被棄後,南華早報集團再關停旗下一英文周刊

刊登於 2016-09-29

SCMP旗下雜誌HK Magazine 將停刊。
HK Magazine 以報導城市生活文化為主,2013年被南華早報集團收購。

9月28日,南華早報集團(南早集團)向多家媒體確認將關閉旗下運營25年的英文週刊《HK Magazine》,週刊最後一期將於10月7日星期五出版,此後就正式停刊,網站與社交媒體賬戶也會關閉。這是繼9月9日南早中文網突然宣布關閉後,南早集團的又一次整合操作。

過去幾年,HK Magazine 面臨非常有挑戰性的市場狀況。

南早集團發言人

南早集團發言人表示,關閉《HK Magazine》是因為市場狀況嚴峻,尤其對於報導生活方式內容的英文印刷媒體來說,廣告市場、利潤都在逐步減小,令週刊難以為繼。

《HK Magazine》自1991年6月開始運營,2013年被南早集團以1300萬港幣收購,當年對外宣稱發行量是5萬冊,主要報導城市生活文化。

這也是自去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收購《南華早報》以及南早集團旗下的其他媒體資產後的又一項業務調整。

阿里巴巴收購前的4個月,南早集團已經關閉了旗下美食、時尚、娛樂內容為主的英文週刊《48 HOURS》,原因是整合資源。而到了今年9月9日,南早中文網頁突然彈出告示,指因為整合資源的需要,《南華早報》及《南早指南》的中文網已停止運作。

雖然歷次關閉,南早集團給出的原因都是經營上的考慮,但香港輿論一直對來自中國內地的資金染指香港媒體感到憂慮,擔心會損害新聞自由。例如在南早中文網被關閉時,有資深香港媒體人認為,事件與南早集團的財務狀況無關,應該是政治原因。

去年12月正式收購時,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曾說,在報導中國這樣一個地位重要的國家時,需要更加多元化,又指西方媒體總是「通過特定角度」看中國,人們對中國有誤解。

蔡的這一說法,並不能緩和外界的猜忌。但翻查《南華早報》被收購這大半年的報導,也的確未有明確的政治審查痕跡。唯一是在涉及習近平等中共領導人的巴拿馬文件報導上,其先是無積極意向參與調查,且在巴拿馬文件曝光後三日,都未曾在頭版報導這一重磅新聞。

另外也有聲音認為,阿里巴巴對南華早報的收購,更應該被視為其建立全球媒體影響力的舉措。聯合報曾統計,阿里巴巴最近五年在中國內地收購、入股了二十多間媒體,而南華早報則是海外第一間,有助於其對全球化品牌形象的打造。

聲音

人們應該更了解中國。對中國的報道應該平衡而且公正。今天,我看到西方主流媒體是通過非常特定的角度看中國的……我們相信實事求是。擺事實,講道理,這是我們將來運作的原則。

阿里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

為什麼馬雲和阿里巴巴集團對包含新舊媒體和文化娛樂的內容產業如此熱衷,明眼人都知道,這絕對不會是單純出於財務操作和投資獲利考慮,而是着眼於擴大他個人和所屬集團的影響力。

台灣中正大學教授羅世宏

南華早報

《南華早報》在1903年4月1日,由原《孖刺西報》(Daily Press)編輯主任克寧漢(Alfred Cunningham)與謝纘泰等創辦。11月6日首份報紙出版,當時出紙一張,零售一角,日銷六百份,中文名為《南清早報》,到1913年才改為《南華早報》。1906年,原美籍牙醫、商人諾貝爾(J.W.Noble)入股《南華早報》。二次大戰結束後,匯豐銀行成為《南華早報》最大股東。1971年11月南華早報在香港交易所上市。1987年梅鐸的新聞集團將《南華早報》私有化,1990年重新上市。1993年10月郭鶴年嘉裏傳媒有限公司買下《南華早報》控股權,1997年末,郭鶴年兒子郭孔演成為該報主席。2014年9月28日雨傘運動開始後,南華早報中英文網站在中國內地被完全封鎖。2016年9月9日,南早中文網停止運作。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HKFPMarketing-Interactive明報美國之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