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特首選戰

香港特首選戰前哨:泛民組「專業聯盟」爭選委會300席

刊登於 2016-09-27

#香港特首#2017香港特首選戰#香港

6名民主派功能界別議員組成的「專業議政」聯盟將會推動和協調參選特首選委會。圖為「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的姚松炎。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的立法會候任議員姚松炎。

香港特首選舉將於2017年3月26日舉行,而選出特首的1200人選舉委員會(下稱選委會)則將在今年12月11日進行換屆選舉。雖然11月8日才開始提名期,但泛民與建制派都已經開始備戰選委會。9月26日,泛民6位功能組別立法會候任議員就宣布組成聯盟「專業議政」,將協調非建制陣營在選委會38個界別中的11個專業界別中,爭取200到300個席位。香港法例規定,150個選委提名的特首候選人方可入閘,而要當選特首則至少需要在1200人中獲601票。

重啟政改、廢除人大政改8.31框架,反對梁振英連任「ABC(Anyone but CY)」。

「專業議政」基本綱領

「專業聯盟」召集人為立法會法律界候任議員郭榮鏗及教育界候任議員葉建源,其餘成員包括會計界梁繼昌、資訊及科技界莫乃光、社福界邵家臻及「建築、測量、規劃及園境界」姚松炎。聯盟的基本綱領是重啟政改方案、廢除人大政改8.31框架,反對梁振英連任「ABC(Anyone but CY)」。除6人所在的6個界別外,聯盟還將協調醫學界、「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高等教育界、衞生服務界及工程界5個界別,共11個專業界別。

要取得目標的200到300個席位,首先要有足夠人數參選。梁繼昌指,過去泛民在多個界別都未有足夠人數參選,而今年教育界、法律界、資訊科技界及社福界已經湊夠人數,但其他界別還在爭取更多人出戰。其中社福界擬參選人數已經達到89人,為達到全取該界別60席的目標,社福界10月6日將開會,把參選人數減少到60至70人之間。而會計界及「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還未夠30人屬意參選。上屆選委會中沒有議席的「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今年也計劃派出名單參選,目標是取得該界別60席中的15席。

205
泛民在上屆選委會中獲得205個議席。

過往,選委會的泛民代表曾在2006年和2012年特首選舉中分別提名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和民主黨創黨成員何俊仁做特首候選人,但都因為在選委會中不夠601席,而只能讓兩人陪跑。今年,「專業聯盟」表示暫時不認同泛民應派人出選下任特首,因為過往經驗可見作用不大。他們更傾向於以部署來換取特首候選人的更多承諾,不過也要因應時勢再做策略分析。梁繼昌舉例說,若屆時只有梁振英一人參選,而泛民有300議席,則可能會調整策略。郭榮鏗則說,若候選人無法答應泛民的要求,不排除發動泛民選委投白票。

而對外界傳言的關鍵票數「造王」一說,郭榮鏗表示「不會天真地相信手執200、300票就可以造王」。但他認為現在討論泛民選委是否會捆綁投票,還為時過早。所謂「造王」是指若有不止一位的親建制候選人在爭奪選票,那泛民選委就可在關鍵時刻以支持其中一人為條件,與其做政治交易,助其當選。

不過,「造王」的可能性在香港特首選舉中從未出現。即便是上屆選舉中,梁振英與唐英年相互廝殺,梁最終仍然得到689票,大幅拋離唐英年的285票。

建制派也正在組織參選選委會,資訊科技界別的互聯網專業協會副會長楊全盛就表示已初步接觸有意參選的朋友,傾向年輕和有特色的業界代表參選。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分析,立法會選舉後,建制派感到危機,會在選委會上「搏到盡(拼到盡)」,而中央則會等選委會席位結果出爐後才決定派何人出選下屆特首。

此外,本次立法會選舉中表現耀眼的本土派、自決派諸代表,仍未就選委會選舉有所行動。

聲音

現時「ABC」是各界別最大共識,若只有梁振英一人參選,估計泛民選委將會全體投白票。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

泛民若能團結票源,決定做造王者,用選票左右特首人選,則會有一定影響力。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

我們在反抗的是小圈子選舉,所以就算要在這過程中作任何的政治操作,也必應以越透明越好為大原則。其二,是我相信民主派選委與建制派特首候選人在最後關頭即時談判的機會微乎其微。

2011年選舉委員會高等教育界選委梁啟智

選委會

選舉委員會由4個界別組成,組成該4個界別的是38個界別分組。四個界別分別為工商、金融界300人,專業界300人,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300人,立法會議員、區議會議員的代表、鄉議局的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300人。選舉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不少於一百五十名的選舉委員可聯合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每名委員只可提出一名候選人。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界別分組、立法會界別分組和宗教界界別分組外,其他各界別分組的委員由每個界別分組的投票人選出。 (資料來自《基本法》)

來源:明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