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Warning!比電腦黑客更可怕的「人腦黑客」

用電腦「控制」人腦的技術正逐步走出科幻片,進入現實世界,後果值得擔憂。

端傳媒記者 張可

刊登於 2016-09-26

技術出眾的電腦黑客 Neo 一直過着平常的生活,直到他遇見神秘人物 Morpheus 和 Trinity。Neo 被二人帶到現實世界後,才明白他此前一直活在由電腦程式創造的虛擬世界——程式模擬的是1999年的人類世界,而現實世界已經是由機械統治人類的2199年。囚禁 Neo 等人的母體(Matrix)透過內建程式和連接器,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心理訊號傳遞到人腦神經,讓人感覺活在真實的世界中,甚至經歷「死亡」的肉體也會因為逼真感受而死……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海報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電影海報

當時還是兄弟的華高斯基姐妹(The Wachowskis),在1999年的經典科幻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中,創造了這個兩百年後的奇幻而驚悚的世界。僅僅十幾年後,用電腦「控制」人腦的技術正逐步走出科幻片,進入現實世界。與眾多被視為「雙刃劍」的尖端科技一樣,相關技術也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驚歎與擔憂。

將電腦與人腦連接的 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腦機介面)技術已經應用於醫學、遊戲和娛樂等領域:在醫學上,這項技術可以幫助病患修復神經損傷或控制義肢;而遊戲設備中的壓力監測儀等頭戴裝置——科學家警告稱,如果被黑客利用,後果將不堪設想。

腦機介面(BCI)

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簡稱 BCI),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裝置間建立的直接連線通路。在單向腦機介面的情況下,電腦或者接受腦傳來的命令,或者傳送訊號到腦(例如影片重建),但不能同時傳送和接收訊號。而雙向腦機介面允許腦和外部裝置間的雙向資訊交換。在多年來動物實驗的實踐基礎上,應用於人體的早期植入裝置被設計及製造出來,用於復原損傷的聽覺、視覺和肢體運動能力。研究的主線是大腦不同尋常的皮層可塑性,它與腦機介面相適應,可以像控制自然肢體那樣控制植入的假肢。(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美國華盛頓大學(UW)電氣工程系教授 Howard Chizeck 及合作者 Tamara Bonaci 指出,黑客有可能在用戶使用帶有 BCI 裝置的應用軟件時,通過在程式內植入圖片訊息等方式記錄用戶大腦的反應,從而監測甚至控制用戶大腦。他們呼籲監管部門儘快出台相關政策,禁止利用 BCI 惡意監控用戶腦神經信號。

長期致力於黑客技術研究的 Chizeck 和 Bonaci,近年將研究領域擴展到 BCI 相關技術。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帶有 BCI 裝置的視頻遊戲中偷偷嵌入特殊訊息,可以用來採集用戶隱私。例如,他們讓被試者頭戴 BCI 裝置玩某個普通視頻遊戲,同時電腦屏幕的某個角落會突然閃現一些商標圖片,被試者瞄到圖片後大腦的潛意識反應會被實時記錄下來——當腦電圖(EEG)訊號出現峰值時,代表被試者對某個圖片有強烈反應。這種方法被證明準確率高達72%至84%。

2014年7月2日,英國倫敦一個科技展覽上,參觀者嘗試一個用眼睛和腦控制的遊戲。
2014年7月2日,英國倫敦一個科技展覽上,參觀者在玩一個用眼睛和腦控制的遊戲。

這對於黑客有什麼好處呢?Bonaci 解釋稱,黑客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了解用戶的政治立場、宗教信仰,喜歡什麼樣的男人或女人,甚至常用的密碼數字組合——這一切只需要通過在遊戲中植入多張經過挑選的圖片,記錄用戶大腦反應,再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來分析就行了,而用戶對這一切並不知情。

Bonaci 補充道:「配備 BCI 的大部分應用軟件不只是獲取有用的腦電圖訊號,而是能夠獲取全部大腦訊號,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個人隱私。」Chizeck 則表示,並非只有黑客對此感興趣,警察等政府監管部門也可以通過這項技術獲取他們想要的信息,這變成了一種「遠程測謊儀」。此外,廣告商也可以利用該技術採集用戶信息,「進入」客戶大腦來了解他們的喜好。

其實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我們不馬上關注這個問題,到時候一切都晚了。

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 Howard Chizeck

Chizeck 和 Bonaci 認為,現在是時候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來防範 BCI 裝置帶來的隱私與安全問題。他們曾在2014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一項隱私保護方案,對 BCI 裝置接收的神經信號進行預處理,經刪減個人隱私信息後才可以存儲和傳輸。

他們表示,就美國而言,法律已有保護醫療信息的條款,但並沒有涉及到 BCI 數據保護方面。他們認為,該項技術對隱私與安全的威脅已經存在且與日俱增,若不進行有效限制,將對人們的隱私權與尊嚴造成侵犯。

0.3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某種刺激有強烈反應,那麼當他再接受這個刺激後平均0.3秒時,其腦電圖訊號中就會出現一個峰值。

來源:Vice每日郵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