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研究指氣候變化將改寫全球糧食生產地圖

刊登於 2016-09-23

有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將影響全球農作物供應。
有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將影響全球糧食供應。

據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總數在30年後將增至90億,加之人類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糧食需求將翻倍。然而,9月20日刊載於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大部分目前用於種植玉米、大米和小麥的農地都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糧食產業將面臨劇變。

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環境科學講師 Tom Pugh 博士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稱,如果沒有顯著的技術進步,至2050年時,氣候變化將導致目前糧食作物主產區的生產力大幅下降,並降低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但與此同時,部分其他區域的氣候條件會變得更適宜農作物生長,給當地帶來新的機遇。這預示着全球糧食生產地圖可能發生重大改變。

我們的模型顯示,目前用於種植農作物的許多地區,其生產潛力將由於氣候變化而大幅減少;但模型同時顯示,處於温帶地區的一些國家,氣候條件可能會變得適於農作物的生長,其主要糧食產量將會增加。

論文第一作者、伯明翰大學講師 Tom Pugh

這項研究採用了一種新方法,把土地最大生產率數據和標準的氣候變化模型結合起來,以預測氣候變化如何在未來50至100年內改變可用耕地的生產潛力。據研究人員介紹,氣候變化將對全球各地區都造成影響,最貧窮的地區可能受到更多傷害,但發達國家同樣無法獨善其身。該論文指出:

  • 全球近一半(43%)的玉米、37%的大米和33%的小麥生長在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

  • 在熱帶地區,包括南美、美國東部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農地,預計將面臨最糟糕的變化,農作物產量可能大幅減少;

  • 在温帶地區,包括俄羅斯西部和中部,以及加拿大中部,有可能出現更適宜發展農業的氣候條件,糧食產量將會增加。

研究人員還表示,全球農業用地的變化對於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目前的主要糧食生產地區可能成為淨進口國,反之亦然。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研究院的監測,今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繼續上升,2016年將成為自1880年開始記錄全球氣温趨勢以來最為酷熱的一年,而且連同今年7月,過去10個月各自的平均氣温,也都突破有記錄以來相應月份的最高温度紀錄。

「當然,展望未來時,氣候只是全球農業實踐的一個因素,」Pugh 補充道,「其他因素,比如土壤質量和水的供應,也對農作物產量有重要影響。如何使糧食作物的生產要跟上人類需求的增長呢?如果我們不能使現有的土地更有生產效率,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增加農業用地。」

4
人類進入21世紀只有16年,但全球夏季平均温度已4次打破最熱紀錄。

聲音

隨着氣候變化不斷改變我們的地球,人類將很快被迫尋找新的方法來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

每日郵報撰稿人 Cheyenne Macdonald

環境是一套慣性系統,人類對地球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已無法挽回。

澳洲 ARC 氣候中心主任 Andy Pitman

得了吧!他們甚至不能提前一週時間準確地預測天氣變化。

YouTube 美國用戶 Taofledermaus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在一段時間內的波動變化,一段時間也可能是指幾十年或幾百萬年,波動範圍可以是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其平均氣象指數的變化。目前對氣候變化討論最多的是關於環境政策對當代氣候的影響,也就是說人為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尤其是關於全球暖化問題。例如:灌溉就會改變當地的濕度,有時的影響則不那麼明顯。現代科學研究傾向於認為在最近幾十年內,人類的活動致使全球氣温迅速上升。因此人類應該儘量減少對氣候影響的活動並設法消除已經造成的惡果。其中人類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因為燃燒化石燃料、製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飄塵,此外還有土地利用、臭氧層破壞、畜牧業和農業活動、森林砍伐等,都會對氣候有不同範圍的影響,並成為氣候變化的因素。(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每日郵報Science Daily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