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DNA檢測發現,貓咪也曾上過維京海盜船

刊登於 2016-09-22

科學家在30處考古位址檢測DNA,推測出貓是如何散布至全球。
今天,國際愛貓聯合會(CFA)和國際貓協會(TICA)認可的家貓品種近60個。

雖然毛茸茸的家貓深受大眾喜愛,但事實上,人類對其起源卻知之甚少。一項最新研究對200隻古代貓進行線粒體DNA(mitochondrial DNA,台譯粒線體DNA)檢測,發現早在這群「喵星人」的萌樣大舉接管現代人的世界前,他們已經在數千年前跟隨古代農夫、水手,甚至是維京海盜,馳騁於歐亞大陸及非洲。研究也推測,野貓擅於捕抓老鼠等囓齒動物的專長,是其之後被馴化為家貓的主因。

此項研究發表於第七屆國際生物分子考古學研討會。來自巴黎賈克莫諾研究所(Institut Jacques Monod)的報告者Eva-Maria Geigl指出,目前學界對於野貓(Felis silvestris)如何被馴化為家貓(Felis silvestris catus)的過程了解不多,對於家貓的起源、其與野貓的族群演進、及散布至世界各地的過程,也始終未有定論。

人類與貓的關係可追溯至1.2萬年前中東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的農業活動開展之初,在位於塞浦路斯、有9500年歷史的人類墳墓中便曾發現貓的遺骸。相關研究也指出,古埃及人也可能在6千年前馴服野貓,其後的埃及王朝更將牠們作成木乃伊。先前的線粒體DNA研究便曾將3隻貓咪木乃伊作為檢測對象。

基於這些基礎,本次研究的規模更大。研究團隊從歐洲、中東及非洲等地的30個考古遺址,檢測了共209頭古代貓的線粒體 DNA,樣本年代可追溯至1.5萬年前農業尚未開始、人類靠捕獵過活的中石器時代,至18世紀之間。

研究團隊發現,貓族群的演化似乎可分為兩波。其一發生在中東,擁有特定線粒體序列的野貓族群與農耕族群一同增長,並延伸至地中海東部。據研究團隊指出,可能因為農家堆放榖物吸引老鼠等囓齒動物,引來其天敵野貓。而當農人們發現貓類能控制鼠患後,便開始馴養牠們。

而在數千年後,相同的演進現象也出現在歐亞大陸及非洲。研究者發現在公元前後4世紀間,於埃及發現的另一支木乃伊野貓譜系最終散布至保加利亞、土耳其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甚至,在8世紀至11世紀的位於德國北部的維京人遺址中,也發現了此譜系的遺跡。《自然》期刊便指出,這顯示航海族群也曾使用貓抑制老鼠。

哈佛醫學院群體遺傳學者 Pontus Skoglund 對於在維京船上也能發現古代貓咪蹤影覺得驚訝,並指出研究團隊能藉由線粒體DNA辨別貓族群的遷移令人印象深刻。但他認為,細胞核DNA能提供更多生物個體原型的資訊,應該能回答更多目前待解決的問題。

Geigl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也曾針對貓的細胞核DNA做過研究,並希望能針對古代貓檢測更多細胞核序列。但由於研究經費不足,使得貓的基因研究進程相較於狗的研究,要落後許多。

1/3 家庭數
根據世界地圖(world atlas)統計,美國為貓咪數量最多的國家,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養貓,許多家庭擁有不只一隻貓。

聲音

自以為是的人類,當真以為我們被你們馴化了嗎?究竟誰是主人,誰是奴僕!

端聞小編的貓

線粒體DNA

mitochondrial DNA,英文縮寫為mtDNA。指一些位於線粒體內的DNA,與一般位於細胞核內的DNA有不同的演化起源,可能源自早期細菌。由於動物的mtDNA的突變速率高於細胞核DNA,較為容易測量計算,使mtDNA成為用來追溯動物母系族譜的有效工具,例如許多物種在數百個世代以前的祖先。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NatureDaily MailScientific American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