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智能手機的普及,卻造就了「數碼二等公民」?

刊登於 2016-09-10

研究指嚴重依賴手機的用戶將因獲取的信息過少而存在淪為“數字化二等公民”的風險。
研究指嚴重依賴手機的用戶將因獲取的信息過少而存在淪為「數碼二等公民」的風險。

智能手機在全球逐漸普及,許多聲音認為,越來越多人能買得起手機並通過網絡獲得資訊,是科技為信息傳播帶來的一大貢獻。不過,美國哈佛大學 Shorenstein 媒體、政治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報告卻顯示:手機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實際上讓許多人更難接觸到真正有用的信息,一些手機用戶蜻蜓點水式的閲讀習慣,甚至會令其淪為「數碼二等公民」(second-class digital citizenship)。

和過往的結論相似,我們也許可以這樣總結,我們正進入一個數碼二等公民的年代。主導這個時代的,是只看得到手機的數碼底層階級。

哈佛大學 Shorenstein 中心研究員 Johanna Dunaway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使用眼球追蹤技術,通過追蹤讀者對智能手機上信息的閲讀方式和停留時間,最終發現:比起電腦,智能手機的使用者會花更短的時間閲讀新聞,也更不願意點擊文中的超鏈接,因為在手機上加載新內容會花更多的時間。研究指出,和電腦相比,智能手機和其他移動終端的屏幕更小、網絡速度相對更慢、上網費用更多,這些智能手機本身的特徵造就了讀者的閲讀習慣。

此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也有研究指,雖然包括紐約時報、USA TODAY、華盛頓郵報等在內的大部分新聞網站都在手機客戶端和手機瀏覽器上有比網站更多的讀者,但手機端讀者對新聞內容的閲讀時間卻遠遠短於網頁讀者。

參與哈佛大學最近這項研究的 Shorenstein 中心研究員 Johanna Dunaway 指,這樣的閲讀習慣造成的結果,就是讀者雖然看似能輕易接觸更多信息源,但卻越來越少認真、深入、探究式的閲讀。在閲讀內容上,更多人會偏向體育和娛樂新聞,而捨棄嚴肅的政治報導。手機造就的閲讀習慣,加上讀者本身已對碎片化和有偏向性的媒體內容較為青睞,將給未來的新聞機構帶來更大的挑戰。

研究還指,到2020年,人類三分之二的網絡活動都將通過智能手機進行,意味着公眾將被手機閲讀獲取的信息主導,情況堪憂。不僅如此,Johanna Dunaway 還在研究中發現,拉美裔、非裔和低收入美國人的閲讀習慣更容易受智能手機的影響和塑造。這意味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會催生出信息更不足的「數碼二等公民」,還會在社會內部因收入、種族等區分出有信息落差的不同階級,從而進一步加劇社會分化。

61
根據愛立信在2015年發布的報告,到2020年,預計全球將有61億人使用智能手機。

聲音

給所有希望培養和保持網絡讀者數量的媒體:供手機閲讀的新聞內容,必須考慮到手機閲讀環境的約束而去精心設計。

哈佛大學 Shorenstein 中心研究員 Johanna Dunaway

如果我們承認,在地鐵上看手機也是一種閲讀,也是在吸收知識的話,那麼此時此刻,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勤於「閲讀」的時代,差別僅在於所閲讀得來的「軟性資訊」多於「硬性知識」而已。

掃葉工房主持人之一傅月庵

長文章在手機閲讀時代的市場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和美國基金會 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在今年5月發布的研究,手機閲讀時代,讀者通過手機閲讀1000個單詞及以上的長篇文章,平均所需時間約為123秒,較短文章要多,且貢獻的訪問量也和短篇文章差不多。長文章的回訪率為4%,返回用戶平均會花277秒來閲讀一篇長文。報告證明,在以移動設備為中心的社會中,長篇新聞報導仍然佔據一席之地。(資料來自皮尤研究中心)

來源:Nieman LabHarvard Kennedy School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