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她出生在二戰結束那年,卻花了半輩子在德國街頭對抗納粹

端傳媒記者 紀小城

刊登於 2016-09-02

70歲的退休女教師門薩-施拉姆(Irmela Mensah-Schramm)如今已成為德國的名人,她經常挎着寫有「反對納粹」的白色布包走在街頭,每當看到含有納粹及種族主義內容的貼紙,她先用相機拍下,並簡單紀錄時間和地點,然後從包中掏出膠水將紙張揭下,或是用刮刀清除;看到類似內容的街頭塗鴉,她用噴漆將其覆蓋,不讓這些極端色彩的內容影響到其他路人。

2011年12月20日,柏林利希滕貝格區,66歲的反納粹主義行動者 Irmela Mensah-Schramm 在一個納粹標誌上塗鴉,將標誌覆蓋。
2011年12月20日,柏林利希滕貝格區,時年66歲的門薩-施拉姆在一個納粹標誌上塗鴉,將標誌覆蓋。

30年來,她走遍德國的許多城市,清除了7萬多個納粹及種族主義內容的貼紙及塗鴉,內容一般包括「外國人滾開」、「德國是德國人的」、「用廢氣毒死土耳其人」等。她還用拍下的照片舉辦反納粹主題展覽,提醒人們銘記歷史教訓。

如果我什麼都不做,別人也不做的話,那些納粹宣傳就會一直貼在那裏。

門薩-施拉姆(Irmela Mensah-Schramm)

門薩-施拉姆1945年出生於斯圖加特,是二戰結束後的第一代人。很長一段時間裏,德國主流社會對當年納粹的戰爭罪行保持緘默,許多年輕人並不清楚十幾年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什麼,只能了解到一點隻言片語,以及一句「最好不要談論它」的忠告。

門薩-施拉姆18歲那年,震驚世界的法蘭克福審判拉開序幕,德國納粹在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犯下的罪行被公布於眾,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開始從反思的角度來回望那段歷史。門薩-施拉姆也在20歲那年首次去集中營參觀,了解納粹的暴行。

法蘭克福大審判

德國於1963年開始審判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管理人員,審判地點選在了聯邦德國境內的法蘭克福,主審法官為弗里茲·鮑爾(Fritz Bauer)。二戰後,他作為集中營幸存者一直試圖清算納粹,並將納粹分子繩之以法。1957年,鮑爾了解到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負責人)藏身阿根廷,因為不信任德國具有審判納粹的能力,將這一情報交給了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正是通過鮑爾的情報,摩薩德成功抓獲艾希曼,並判處其死刑。鮑爾1963主持了法蘭克福審判。審判針對的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22位中下層軍官,多為黨衛軍與蓋世太保成員,其在集中營中的工作為看管犯人,進行甄別與訊問等。審訊全程有359名證人被傳喚到庭,其中包括210位集中營幸存者。法蘭克福審判確立了「服從即有罪」的原則,使得「服從命令」不再是納粹分子逃脫法律制裁的藉口。(資料來自網易另一面) 

多年以後,門薩-施拉姆接受採訪時稱,她第一次清除納粹貼紙是在1986年。那天她在上班路上的巴士站看到一張貼紙,寫着要求釋放被判處終身監禁的納粹副元首魯道夫·赫斯(Rudolf Walter Richard Heß),她感到非常震驚,這種如鯁在喉的感覺困擾了她一整天。當她下班再次回到巴士站時,這張納粹貼紙還在那裏,於是她決定動手清除它。

有了第一次之後,門薩-施拉姆就堅持到現在。有聲音質疑她干涉言論自由,不過她認為,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寬容也是一樣,「我絕不會寬容納粹思想!」

門薩-施拉姆在街上清除貼紙的時候,也曾與人發生過衝突,一群人圍着不讓她清除納粹貼紙,她甚至還收到過死亡威脅。不過更多時候,人們經過她時會報以微笑表示支持,或是一聲不響地走過去。

近年來,門薩-施拉姆越來越受到媒體關注,她接受電視採訪,舉辦展覽,也到學校去演講,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清除極端口號的行動中。「記住歷史的教訓,這是我的義務。」

1100
二戰期間由納粹德國主導的種族滅絕行動中,有1100萬至1700萬人遭到屠殺,受害者中有600萬猶太人,另有約500萬共產黨人、羅姆人、同性戀者、歐洲東線戰俘及德國國內的異議人士。

聲音

每當我看到別人的尊嚴被踐踏時,我感同身受。

門薩-施拉姆(Irmela Mensah-Schramm)

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英語:Nazism,又稱國家社會主義),指1933年至1945年間統治德國的獨裁政治,即「第三帝國」。納粹主義並非一個嚴格定義的意識形態,而是二戰前德國境內一部份政治觀點的集合:極端愛國主義、種族主義、優生學、極權主義、反共產、反同性戀、反猶太、第三立場。納粹主義的民族觀是主張國家權力之絕對集中化,即極權主義,但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法西斯主義,然而納粹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執政者墨索里尼最終成為明確的盟友。阿道夫·希特拉(簡體:希特勒)是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的領袖。納粹黨執政時期的德國通稱為「納粹德國」、「第三帝國」,而正式國號乃「大德意志帝國」。納粹主義的追隨者稱為納粹主義者。目前仍有納粹主義者即新納粹在各國活動,否認和淡化猶太人大屠殺及其對其他納粹行徑進行宣傳(例如稱猶太人遭到納粹屠殺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紀初的經濟大蕭條有猶太人的參與等),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並以極端之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排外暴力為主要宣傳內容。(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紐約時報SpiegelGermmagazine人民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