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MIT台灣學生開發「電子紋身術」,讓皮膚變為手機觸控板

刊登於 2016-08-15

微軟和MIT合作開發智能紋身DuSkin,可以控製手機。
微軟和 MIT 合作開發智能紋身 DuSkin,可以控製手機。
微軟和MIT合作開發智能紋身DuSkin,可以控製手機。
微軟和 MIT 合作開發智能紋身 DuSkin,可以控製手機。
微軟和MIT合作開發智能紋身DuSkin,可以控製手機。
微軟和 MIT 合作開發智能紋身 DuSkin,可以控製手機。

你是否覺得市面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太大、太貴或太麻煩?一項新技術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與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近日合作研發出一種名為 DuoSkin 的「電子紋身術」,通過在人體皮膚上描繪出閃亮的臨時紋身圖案,讓用戶將自己皮膚變為觸摸板,可遠程控制智能手機等設備,或者通過 NFC(近場通訊)傳輸數據。

這樣你就可以隨時隨地改變和修繕你的外飾,而 DuoSkin 團隊正是希望讓科技變得吸引人、時尚而且用戶能夠買得起。

MIT 媒體實驗室博士生高新綠

主持這項研究的是在 MIT 攻讀博士的台灣學生高新綠(Cindy Hsin-Liu Kao),她的想法來自於近年在台灣年輕人身上流行的模仿金屬首飾的臨時紋身。她與合作者在一篇論文演示短片中講解了 DuoSkin 的原理和應用,該技術還會於今年9月在2016年度可穿戴設備國際研討會(ISWC'16)上展示。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電子紋身術」其實是用價錢便宜的導電金屬材料製作,並利用和電路板相同的原理進行合理設計、布局,在貼到人體皮膚上之後就可以用它代替滑鼠、手寫板、觸摸屏等,實現對手機或電腦的控制。這種電子紋身還可以附上 NFC 晶片,實現同電子設備之間的通信,比如在搭地鐵、巴士或進戲院時,只需要抬起手掃描紋身即可。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電子紋身的製作並不複雜,只需要在電腦上用軟件設計出電路圖紙,然後用刻印機在可粘貼的導電金箔紙上打印出來,得到需要的金屬紋身圖案,最後貼在皮膚上就可以了。他們建議,相關企業可以利用此項技術,開發出可用紋身互動的產品。

這並非科學家首次將人類皮膚變為手寫板或觸摸屏。早在2010年,美國卡尼基美隆大學(CMU)就曾與微軟研究院合作,開發出一款名為 Skinput的產品,可以將手臂化身觸摸屏。不過,這項產品製造成本較高,而且需要投影設備將操作界面投射到皮膚上。

而 DuoSkin 電子紋身則成本低廉、使用簡單,又兼具時尚飾品的功能,其應用前景不容小覷。

聲音

新一代的交互體驗,應該是要擺脱設備,或者說至少是擺脱手持設備的。正因為如此,諸多科技公司都開始在手勢識別、圖像識別、可穿戴這些領域做探索研究。像之前 Google 推出的 Project Soli 隔空操控,也是未來的一種絕佳操控體驗。未來的技術革命會發生在交互科技上。

微信公號「硅谷密探」評論

近場通訊(NFC)

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又稱近距離無線通訊,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訊技術,允許電子裝置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在10釐米(3.9英吋)內交換數據。這個技術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演變而來,由飛利浦半導體(現恩智浦半導體)、諾基亞和索尼共同研製開發,其基礎是 RFID 及互連技術。近場通訊是一種短距高頻的無線電技術,在13.56MHz頻率運行於20釐米距離內。其傳輸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種。目前近場通訊已通過成為 ISO/IEC IS 18092 國際標準、EMCA-340 標準與 ETSI TS 102 190 標準。NFC 採用主動和被動兩種讀取模式。(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TheVergeEngadgetTechCrunch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