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Pokémon Go的72小時初體驗

我變成了在自己城市旅行的遊客,懷揣着秘密任務,深知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天星碼頭或中環小巷間,躲藏着某種新奇。

端傳媒記者 呂陽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8-03

Pokemon Go上線後,吸引大批市民到屯門公園「捉精靈」。
Pokemon Go上線後,吸引大批市民到屯門公園「捉精靈」。

我已經玩了三天Pokémon Go,雖然還沒有像我的一位朋友那樣,在半夜時分跟家人說,「我該去家旁邊的公園練級了」,語氣平常得就好像在道晚安,不過我不再依照走了一年的路線上下班;更願意步行、搭乘公車、電車而不是地鐵;聚會間隙,習慣抓住機會到附近的小街小巷轉悠幾圈⋯⋯這三天裏,我幾乎付出了一個都市上班族通常所能付出的所有:在史上最熱的夏天,不計得失的汗流浹背,追尋着對旁觀者而言莫須有的事物。這簡直如同某場政治運動,只不過這次我是為了兩個頭的多多(Doduo),圓鼓鼓的毒氣丸(Koffing)以及永不嫌多的精靈球。

我不是Pokémon的粉絲,也很少玩手機遊戲,基本上我覺得靠手指頭在屏幕上劃來劃去,就跨越某種障礙、消滅敵人或者得分,挺傻的。至少和多數主機遊戲相比,太沒有技術含量了。下載Pokémon Go時,我剛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頭昏腦脹的。人虛弱的時候容易鬼使神差,大概就是這樣。

「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找到Pokémon」。在Professor Willow激動人心的開場白後,家裏那趴在桌上的貓咪身旁,浮現了一隻綠色小怪獸。我立刻被迷住了,住了一年的出租屋,養了四年的貓,頭一回見到的「奇異種子」(Bulbasaur),它們都被框在我的手機屏幕裏,組成前所未有的畫面:一種奇妙的似是而非,既分外熟悉,又無比陌生。我依照指示,手指放在精靈球上,旋轉,對準,一滑,拋物線擊中,抓住了自己第一隻Pokémon。

「最重要是始終保持覺知(awareness)。」我在很多地方聽過這種教誨,文學、冥想課,我那在商業中心授課的瑜伽老師。「覺知就是在進行每天例行的刷牙時,腦子裏都會意識到『我在刷牙』,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例行公事。」幾年前,一位擅長寫大部頭的小說作者這樣向我解釋。

我當然同意,但也不得不承認在這高壓、快速、前路茫茫的城市,太過敏銳容易疲憊不堪。這裏的人喜歡旅行,「充電」,人們說。我總想像人們從辦公桌前起身,拔下後腦勺的USB接口,然後去泰國、日本、台灣待上幾天,再回到辦公桌前,一個令熟悉感不至於那麼快演化成鈍感的過程。

尖沙咀,傻鴨。
尖沙咀,傻鴨。
上環,皮皮。
上環,皮皮。
西環,大舌貝。
西環,大舌貝。
西環,鯉魚王。
西環,鯉魚王。

現在Pokémon Go成了我的移動電源:在回家路上遇見傻鴨(Psyduck),電車上的陌生人旁漂浮着藍色的尼美后(Nidoqueen),辦公桌電腦上是有着溫柔大眼睛的伊貝(Eevee)。我變成了在自己城市旅行的遊客,懷揣着祕密的任務,深知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天星碼頭或中環小巷間,躲藏着某種新奇。有一次我從人煙稀少的小島搭乘渡輪來到中環時,屏幕畫面陡然從空無一物的茫茫大海,轉成無數光芒閃爍的補給站(PokeStop)和道場(Gym),那是一種久違地感受到《失樂園》裏說的「世界在他們面前攤開」。

基於Google地圖的定位功能也很有趣。地圖一向影響並反映着人的認知,官方以及新聞事件裏關於香港的地圖,總圍繞某種中心展開,Pokémon Go的版本則並不僅僅只有「地標」,而有一種散漫的隨機性和無意義感: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是一個補給站,不過大廈門口的石獅子也是。玩遊戲的三天裏,我知道住了一年的家附近還有個安徒生協會,而公司旁邊的樓梯上雕刻着龍,以及這個城市裏有很多很多壁畫。

總的來說,這三天還算不錯,我見識了幾十隻從沒見過的生物,走了比平常更多的路,在雨傘之後,第一次遇見連儂牆。我有過一些狂想,比如新搬來香港的人可以通過玩Pokémon Go認識這個城市,不愛運動的老人可以出門走走,在已經門庭冷落的小店旁邊設置補給點⋯⋯如果,如果在這個注意力短暫的時代,Pokémon Go能一直保持人氣的話。

我知道有些人覺得我們挺傻的,不過對機械化的反對打從機械出現就開始了,我至今沒有在反對的聲音裏看過比Pokémon Go本身更有趣的論述。「造化所生的自然王國和人類建造的人造國度正在融為一體,」Kevin Kelly在20幾年前就這麼說了。手機正成為我們的新器官,Pokémon Go在沒有任何說教的前提下,讓一群人心甘情願從Kevin Kelly構想的玻璃屋裏走出來了,我現在還說不上是好是壞。

只有一次我受到重擊,那是在看到Pokémon Go一段宣傳視頻的時候,追捕在山野、峭壁、廢墟間發生,那是Niantic創辦人John Hanke真正嚮往的戶外。我想像這需要的體力、靈活度及耐力,揉揉自己發酸僵硬的脖子,舉起屏幕,對準一個陌生人的側臉,扔出我的精靈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