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在製造業領域部署機械人,力爭使該國的工業自動化程度到2020年躋身全球前十強。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機械人普及率大大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2015年,中國每1萬名製造業工人僅配備36台機械人,排名世界第28位。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稱將改變這一現狀,他在日前表示,2020年時中國每1萬名製造業工人配備的機械人數量將會提高到150台。
國際機械人聯盟(IFR)在一份聲明中稱,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計劃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械人年產量達到10萬台,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械人配套產業集群,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50%以上。
當前,中國的工業機械人市場仍由日本發那科(FANUC)、安川(Yaskawa)、德國庫卡(Kuka)、瑞典艾波比(ABB)這「四大家族」主導,但中國本土製造商也在迅速崛起。國際機械人聯合會(IFR)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本土製造商的市場份額已由2013年的25%提高到31%。
雖然中國國產機械人目前集中在中低端市場,但在資本、技術及政策的推動下,機械人行業的發展持續加温,廠商們也在不斷強化自己的研發實力。
除了增強自主研發之外,中國企業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併購。上週,中國電器製造商美的集團就宣布,根據45億歐元(約合5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目前已取得德國工業機械人制造商庫卡集團(Kuka AG)85.7%的股權;本週,中國最大的汽車配件集團濰柴動力也將所持德國叉車製造商凱傲集團(Kion)的股份提升至40%。凱傲不僅生產叉車,還在倉庫自動化領域頗有建樹。
分析稱,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勞動力成本激增是中國大力推動機械人產業和製造業現代化的重要原因。據統計,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在2050年時將會從2015年的10億人下降到8億人,與此同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不斷上升。本月初,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與德勤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5倍,和1995年相比則上漲了15倍,中國的製造業競爭力第一的位置正面臨着嚴峻挑戰。
聲音
隨着IT革命與物聯網的發展,新的網絡連接服務正從根本上改變製造業。機械、物流和生產工廠合併為一體的物理網絡系統,使用智能工廠更靈活,更經濟,更富有成效。
我國將成為機械人的最大市場,但我們的技術和製造能力能不能應對這場競爭?我們不僅要把我國機械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佔領市場。
自動化技術
來源:路透社、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際機械人聯盟、金融時報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