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土耳其總統頒布3個月緊急狀態令,外界憂肅清行動變本加厲

刊登於 2016-07-21

圖為安卡拉警察總部。
圖為位於安卡拉的土耳其警察總部。

最新動態

7月2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宣布全國進入為期3個月的緊急狀態,並下令政府採取措施,徹底剷除涉及軍事政變的「恐怖分子組織」。埃爾多安強調,頒布緊急狀態令是必要措施,沒有違反民主、法治和自由的原則。

儘管這場軍事政變在爆發後僅數小時已被挫敗,但埃爾多安在20日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時稱,仍聲稱政變尚未完全結束,國家仍然面臨「恐怖分子」的威脅,並聲言要肅清軍隊內的「病毒」。

根據土耳其現行憲法,緊急狀態令每次可最長實施6個月。進入緊急狀態後,總統可行使頒布法令的權力,包括實施宵禁、禁止集會或示威活動、管制媒體等;同時,安全部門人員可搜查屬於私人的物業、車輛等,並充公證物。另外,當局亦可延長扣押嫌犯,包括在今次軍事政變後被逮捕的近1萬人。

外界擔憂,埃爾多安藉着頒布緊急狀態令加強肅清異見人士。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就促請土耳其政府在調查政變期間依法行事,並且在狀態恢復後盡快解除緊急狀態令。

7月20日報導:土耳其政府擴大肅清行動,逾3.7萬名教育界人士受牽連

土耳其政府在挫敗軍事政變後,已經連續數日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肅清行動。7月19日,這場行動波及教育界,約15200名教育部職員被革職,1577名大學院長或學系主任被勒令辭職,約21000名私立教育機構的教師被撤銷牌照。

同日,土耳其政府還辭退了257名總理辦公室的職員、492名在宗教事務管理機構任職的教士、399名家庭與社會政策部的職員。土耳其媒體監管機構亦宣布,共24間傳媒機構因與費特胡拉·居倫(Muhammed Fethullah Gülen)有聯繫,而被撤銷牌照。

費特胡拉·居倫

費特胡拉·居倫是當代穆斯林世界的重要思想家,居倫運動的精神領袖、穆斯林意見領袖、作家。他會說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英語。他是土耳其記者和作家基金會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該基金會的名譽主席。居倫與篤信宗教的埃爾多安氣味相投,在後者掌權的道路上曾經是不可或缺的盟友、支持者。後來,兩人在人事任命、執政理念方面分歧不斷,居倫終於在1999年避走美國。人雖然走了,但他在土耳其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他創辦的組織「Hizmet」鼎盛時期,追隨者遍布土耳其軍方、法院、政府、商界、傳媒、智庫等。埃爾多安不止一次怒斥「Hizmet」是「國中之國」。(資料來自端傳媒報導、維基百科)

在19日之前,土耳其政府已經拘捕了約6000名軍人,辭退了約8800名警員、1500名財政部職員、約2700名法官。他們都被指和政變有關,或者被指是居倫的支持者。

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Binali Yildirim)聲言,當局會將「恐怖主義機構」連根拔起,阻止他們再次背叛土耳其人民。

這個恐怖主義機構,將不能再發揮任何作用。我們會將他們連根拔起,不會再有任何秘密的恐怖組織,能再次背叛我們的人民。

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Binali Yildirim)

土耳其政府早前已向美國提出引渡居倫回國的要求,並強調提供的資料和證據充足,如果美國視土耳其為盟友就應當批准引渡。19日,美國白宮發言人厄內斯特(Josh Earnest)證實美國已經收到土耳其發出的文件,將交由美國司法部及國務院研究,才決定是否接納其作為正式引渡申請。

厄內斯特又稱,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於19日曾通電話,雙方有談及居倫的問題。厄內斯特指,奧巴馬在電話中對埃爾多安重申,美國會協助土耳其調查政變,但敦促土耳其當局在調查期間必須保持克制。

而目前居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居倫則發表聲明,否認自己涉及今次政變,並要求美國拒絕土耳其提出的引渡申請。居倫此前曾指,這次政變不排除有可能是由埃爾多安「自導自演」,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打壓和檢控他在土耳其的追隨者。

另外,埃爾多安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稱,將交由國會決定是否因應今次政變而在土耳其恢復死刑。19日,總理耶爾德勒姆已會見了部分在野黨領袖,其中民族行動黨黨魁已經表明,如果執政的正義與發展黨(AKP)提出恢復死刑,他們會支持。

就土耳其可能恢復死刑,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表示,發動政變的人應受法律制裁,但以恢復死刑來恐嚇異見者是不符正義的手段。

國際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則質疑土耳其肅清行動的規模,並指「土耳其政府有權拘捕參與政變的人,但按目前拘捕行動的速度和規模來看,不像是基於證據而採取的法律行動,而更像是(埃爾多安)清除異己的肅清行動。」

50000
據BBC報導,截至7月20日,已有50000人在土耳其政府的肅清行動中被拘捕、解雇或停職。

來源:BBC路透社衛報now 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