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巴拿馬運河拓寬竣工,或將改變世界航運格局

刊登於 2016-06-27

耗資52億美元的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竣工。
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竣工。

6月26日,斥資52億美元、工程歷時近10年的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舉行了竣工通航儀式。新運河預計將刺激全球航海貿易,改變世界航運業格局。

62個國家和地區代表率團出席了通航儀式。其中智利、巴拉圭、阿根廷等拉美國家派出總統或副總統出席儀式;美國代表團由副總統夫人吉爾·拜登(Jill Biden)領隊;中國大陸派出一名商務部副司級官員;代表台灣出席儀式的則是新任總統蔡英文,這也是她就職後首次在國際場合公開露面。

隨着巴拿馬總統胡安·卡洛斯·巴雷拉(Juan Carlos Varela)致辭宣布新航道正式啟動,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的「新巴拿馬型」(Neopanamax)貨船「中遠巴拿馬號」成為首艘在新運河試航的貨輪。

今天對於巴拿馬和全世界而言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的竣工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巴拿馬公民驕傲的成就。

巴拿馬總統胡安·卡洛斯·巴雷拉(Juan Carlos Varela)

巴拿馬運河擴寬工程主要包含在原有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側新建船閘,同時擴寬並加深原有航道,以提升運河的通過能力。新建船閘長427米,寬55米,深18.3米,可以允許容量多達1萬4000個集裝箱的貨船通過,承載量約為原運河的2.5倍,能滿足世界上大部分貨船的通行要求。

運河通行費過去每年為巴拿馬帶來10億美元的收入,預計10年內年收入將達到30億美元。據媒體報導,目前新運河已經接收約166個通行預定,其中85%為集裝箱貨船。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徐劍華表示,新運河將為全球航運業的格局帶來巨大影響,包括亞洲至美洲東部航線、美洲內部航線以及南美洲西部至歐洲的航線。過去從亞洲到美洲東部航線的大貨輪要先到美洲西部卸貨,再經過鐵路和公路送往東岸;如今由於貨船承載力的增強,貨物可直接送抵東岸。

巴拿馬運河於1914年首次通航,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運要道,平均每天有35至40艘貨船通行,承載着全球6%的海運貿易總量。貨船通過原運河的3個船閘需10個小時,比繞行南美合恩角(南美洲最南端,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節約1萬5000公里的航程。

隨着超大型礦砂船及油輪相繼面世,巴拿馬運河舊航道的競爭力日漸下降,近年來已出現貨船擁堵、滿負荷運轉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貨船選擇新航線,比如從亞洲前往美洲東海岸的貨船,從向東穿越太平洋變為朝西繞行蘇伊士運河。

2006年,巴拿馬舉行全名公投通過運河擴建計劃,並於2007年正式動工。拓寬工程原本計劃於2014年建成,即首航100週年,但因工人罷工、工程花費超支和出資方與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的意見衝突等矛盾,使得工程延期兩年。

不過,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的竣工也伴隨着新的風險和競爭。紐約時報的相關調查對巴拿馬新運河的水閘工程在設計和安全方面提出質疑,巨額的造價和緊迫的工期可能帶來一系列包括工程停頓、混凝土滲水和地震等風險。

此外,巴拿馬新運河開通也面臨着全球貿易減緩的不良時機。據華爾街日報,中國是該運河的第二大使用國,其貿易量下降或對拓寬工程預期成果造成影響。

40
巴拿馬運河的營收佔據巴拿馬 GDP 總量的40%,2015年的收入達10億美元。

聲音

巴拿馬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個小國家也可能完成偉大成就。

巴拿馬公民 Felicia Penuela

新運河的啟用儀式對現在和即將到來的世代有很好的作用,這對我們來說一個機會,我們找到了和人民溝通的新方式。

為運河工作六年的技工 Moises Gonzalez

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里,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寬的地方達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該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在太平洋一側有兩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有一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的船閘有三層,高達21米,每扇有745噸重,但平衡相當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電機即可驅動開合。船室長305米,寬33.5米,船隻在船閘中被提升26米,進入人工築壩攔截查格里河形成的嘎頓湖,通過運河再經過一座單層船閘降到海拔16.5米,進入米拉弗洛湖,再經過一座雙層船閘降到海平面高度進入太平洋。每座船閘都是成對的,所以可以雙行,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行動。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釐米,並且潮汐較高。嘎頓湖中有幾個小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蘋果日報新浪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