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台灣「公民記者」辱罵「榮民」惹眾怒,朝野均撐反族群歧視法

刊登於 2016-06-13

在高雄被公民記者洪素珠辱罵的榮譽國民。
在高雄公園被「公民記者」洪素珠辱罵的范姓「榮譽國民」。

一名自稱「公民記者」的台灣人洪素珠,近日在 Facebook 發布了一段她在高雄二二八紀念公園辱罵一名範姓老年「榮民」的影片,激起公憤。

「榮民」全稱為「榮譽國民」,是台灣對退伍軍人的尊稱。不少「榮民」曾參與抗日戰爭或國共內戰,後隨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屬於台灣的外省人。

在影片中,洪素珠起初以採訪的姿態問對方「為什麼會來台灣」,隨後則變成辱罵,稱「台灣沒辦法再養你們這些中國難民」、「你們來台灣是啃台灣人的骨」、「不要臉的中國難民」等。

事件引起廣泛關注。洪素珠隨後撤下影片,但有網友在 YouTube 上傳了備份,亦有網友發現洪素珠曾多次錄製類似的侮辱「榮民」的影片。

沒有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認同道歉。任何仇恨的言論,我們必須加以譴責;任何族群的偏見,我們要立刻停止散布。

台灣總統蔡英文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於6月9日在 Facebook 上轉發了這條影片,稱尊重每個人的認同和選擇,但認為大家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同胞,不應該相互仇恨。

台灣總統蔡英文則於6月10日破天荒地在 Facebook 上轉載了洪秀柱的貼文,稱願意從自己做起,並希望告訴國人同胞,「立場即使南轅北轍,也能互相傾聽。即使不全然贊成對方,我們還是可以分享。」

洪秀柱隨後在6月11日以截圖形式再次轉發蔡英文的 Facebook 狀態,稱感謝蔡英文的回覆和承諾,希望「透過法律的制定,讓仇恨、歧視的言論與行為,沒有機會在台灣的社會生根。」

同日,洪秀柱宣布國民黨將在立法院提案「反族群歧視法」草案。民進黨、親民黨、時代力量都對反族群歧視立法表示支持,其中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秉叡表示,反族群歧視是應該的,會先看國民黨的草案內容,若大家覺得合理,就會支持。

洪秀柱還在11日前往探視了此前遭到洪素珠辱罵的「榮民」周富文和彭子珂,並肯定「榮民」們對台灣的貢獻。其中88歲的周富文是陸軍退役軍人,20歲時隨軍隊來台,在台結婚並育有一對子女,他反問「這樣還不是台灣人嗎?」但他和彭子珂都表示選擇原諒洪素珠。

洪素珠則遭到網民人肉搜索,一度不敢回家,並前往警局請求警方保護。她的住處於11日清晨被扔雞蛋,現場留下3盒塑膠盒。

洪素珠被網民發現是「PeoPo 公民記者平台」的成員,該平台由台灣公共電視成立。公共電視回應稱,洪素珠辱罵「榮民」的影片並非放在公視的平台上,而是發表於其他網站。

此外,洪素珠還被發現是台灣民間組織「台灣民政府」的成員。該組織成立於2008年,自稱是獲得美國軍政府授權成立的政府,會自發身分證招募「國民」,被台灣部分地區的警方視為涉嫌詐騙的組織。

事件發生後,該組織發言人徐格麟稱洪素珠只是申請了「台灣民政府」的身份證,而非「台灣民政府」的幹部或官員。該組織也於6月10日發表兩篇聲明,強調「台灣民政府」沒有公民記者,洪素珠的言行與該組織無關。

一位老榮民在軍事演習中揮動台灣國旗。
台灣軍事演習中的老榮民。

台灣聯合報社論指出,洪素珠隨機對外省老人展開霸凌和羞辱攻擊,反映的只是台灣族群或社群敵意的冰山之一角;比起洪素珠,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調製仇恨配方」的政治人物。

社論又指出,事件發生後,蔡英文和洪秀柱兩名朝野女主席,都作出了正面且富有善意的回應。如果雙方能本着這樣的善意,共同採取一些象徵性的和解行動,包括制訂「反歧視法」或「族群平等法」,或許有機會修補台灣社會日益擴大的裂痕。

39
台灣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資料顯示,全台共有39萬多名「榮民」,平均年齡為67.9歲。不少人因為當時的政策原因終身未娶,其中單身外住的有5萬多人。

聲音

他們(「榮民」)的榮譽來自對台灣的三大貢獻:在對日抗戰中光復台灣,在兩岸對峙中保衞台灣,在台灣發展中建設台灣……沒有他們的血汗犧牲,就沒有我們的自由民主、安居樂業。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

樂見國民黨願意正視族群平等相關的議題,也建議洪秀柱與國民黨一起支持轉型正義的推動,讓自由民主與公義人權真正落實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

那一年他(父親的戰友)和父親跳上火車,以為幾天可以回家,沒有和父母手足道別,兩個少年兩袖空空地被帶來台灣,再沒有見過家人。政治的磨難,當時的時空背景,能選擇來與不來嗎?

台灣藝人伊能靜

這次的洪素珠事件,不論親統或是親獨立的媒體或是政黨,都出來譴責,也代表各家對於這樣脱序發言都不認同……現在的科技固然發達,紀錄事情與畫面相對容易,但這起事件純粹是該女士自己的行為,所以不必一竿子打翻所有「公民記者」。

BBC 中文網引述台灣電視台高層

台灣外省人

是指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至1980年代前兩岸重啟交流之間移居台灣的具中華民國國籍、原籍於中國大陸各省的人士與其後裔,尤其以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的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因為他們來自台灣省之外,因此被稱為「外省人」;相對於外省人,早於日治時期之前便移居台灣的閩南裔與客家裔族群則被稱為「本省人」。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中文網中央社蘋果日報聯合新聞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