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拯救「手機僵屍」,德國把交通信號燈裝到地面

刊登於 2016-06-12

德國奥格斯堡市為低頭族在行人道上裝置LED燈。
德國奥格斯堡市(Augsburg)在行人道上裝上了 LED 燈,一旦有電車經過,信號燈就會閃爍起來,讓行人即使低着頭也能看到信號燈。

有一種「僵屍」正出現在你的周圍,他們低頭玩手機,對周圍一切置若罔聞,如同電影中的行屍走肉。他們就是和僵屍一樣令人害怕的「手機僵屍」。

德國人將這種生物稱為 "Smombie",由 "Smartphone"(智能手機)和 "Zombie"(僵屍)合成而來,這個詞也成為了德國2015年年度新詞。而最近德國人又為這類人群發明了一個新事物── "Bompeln",由德語 "Boden"(地面)和 "Ampeln"(交通燈)兩個詞合成,意思是裝在地面的交通信號燈。

原來,近來有多名德國人在過馬路時玩手機,沒有注意到交通信號燈,而遭遇電車車禍的事故。受此影響,奧格斯堡市(Augsburg)決定把交通信號燈裝到地面上,一旦有電車經過,信號燈就會閃爍起來,讓行人即使低着頭也能看到信號燈。

這項政策首先會在奧格斯堡的兩個地點試驗,其中一個是 Haunstetterstraße 車站。該地點有電車路軌穿過的路口已經被安裝了16盞紅色的 LED 燈,每個大約有酒杯墊那麼大。經過一段試驗期後,奧格斯堡市的政府工作人員將訪問電車和行人,再決定是否推廣到其他地區。

新措施把人們對紅綠燈的注意力提升到了新高度。

奧格斯堡市政府發言人 Stephanie Lermen

德國機動車監督協會(DEKRA)近期發布了一項報告,調查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柏林、比利時布魯塞爾、法國巴黎、意大利羅馬、瑞典斯德哥爾摩等6個城市共1.4萬名行人,發現其中17%都會在走路時使用智能手機;這種情況最嚴重的是25至35歲年齡段的人,幾乎四分之一都會在走路時用手機。

除歐洲外,「手機僵屍」在美國也很普遍。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美國人會在過馬路的時候用手機發短信或做其他事。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2005年至2010年間,美國因邊走路邊使用手機而受傷的人數增加逾一倍。

為了應對「手機僵屍」,各國政府也各出奇招。美國雷克斯堡(Rexburg)和愛達荷(Idaho)採取了最「簡單粗暴」的方法──罰款;在這兩個地區,邊走路邊用手機發消息的人會被罰款50美元。

中國城市重慶則選擇了「隔離」,該市洋人街的一段人行道被分隔成兩部分,一側寫著「請勿使用手機」,另一側專供「手機僵屍」使用,寫着「允許使用手機、但風險自負」。

德國奥格斯堡市為低頭族在行人道上裝置LED燈。
德國奥格斯堡市(Augsburg)在行人道上裝上了 LED 燈,一旦有電車經過,信號燈就會閃爍起來,讓行人即使低着頭也能看到信號燈。

相比之下,德國對「手機僵屍」則較為友好。早在奧格斯堡推出路面信號燈之前,科隆(Cologne)已經在三個有電車路軌的路口安裝了類似的地面信號燈。此外,德國人還可以使用一款名為 "Watch Out"的手機應用程式,安裝者在即將過馬路時,手機上的一切活動都會被自動切斷。

至於是否應該給予「手機僵屍」特殊照顧,Haunstetterstraße 車站附近一家餐廳的老闆 Sebastian Hrabak 表示,這條馬路原本非常繁忙、事故頻發,相信地面信號燈不只會保護「手機僵屍」,也對其他行人有好處。但也有評論認為,現代人對手機已經上癮到需要用這種信號燈來防止不被車撞,令人感到擔憂。

10000 歐元
據 CNN 報導,這種地面信號燈的造價約為每個1萬歐元。

聲音

這些燈的效果未必好,雖然現在人人都能看見紅燈,但那些急着趕車的人並不會因此停下腳步。

奧格斯堡市民 Katja Lechner

這些燈對孩子很有用,孩子會馬上注意到它們。

奧格斯堡市民Arzu Araz

奧格斯堡

奧格斯堡(Augsburg)是一座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西南的城市。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奧格斯堡就被劃定是一帝國自由城市,直屬於皇帝。今日的奧格斯堡除了是施瓦本行政區的地區政府所在地之外,也是奧格斯堡縣的縣府。奧格斯堡自稱是繼特里爾之後德國第二古老的城市,其名稱來源於前15年羅馬皇帝屋大維統治時期建立的古羅馬兵營奧古斯塔-溫德利科倫(Augusta Vindelicorum),而該兵營的命名由來則是屋大維的稱號「奧古斯都」。2006年1月1日奧格斯堡有263,804名居民,是巴伐利亞邦繼慕尼黑和紐倫堡後第三大城市。1906年奧格斯堡的人口數量超過十萬人,在德國屬於大城市。它是巴伐利亞的23個地區中央之一。其附近的大城市有慕尼黑(東南約57公里)、紐倫堡(北約121公里)和司徒加特(西北約133公里)。奧格斯堡的都市地區在巴伐利亞也是第三大的,其總人口約為83萬。(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GuardianWashington Post澎湃新聞CNN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