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這不只是哀悼的日子:希臘本都人的「清明節」

在世界另一角落,世代流徙的人們歡笑、親吻、飲酒、嬉戲,在故人的墳墓旁野餐慶祝自己的「清明節」。

刊登於 2016-06-09

華人文化中,清明節是用來悼念死者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前往墓地,為長眠於此的親人掃墓獻花,致以哀思。若有不懂事的孩童在墓地嬉戲,也許會被大人訓斥。

希臘的本都人(Pontic Greek)也有自己的「清明節」,即每年復活節前第一個星期日,又稱聖托馬斯日。但他們過節的方式卻完全不同──去死者的墳墓旁野餐。

圖為希臘一個墓地。
圖為希臘的一個墓地。

希臘村莊芮扎娜(Rizana)的墓園,每年都會舉行這樣的「墓邊野餐」。每到節日那天,本都人就會高高興興地來到墓地,在已故親友的墓旁擺上桌椅、傳統美食和伏特加。家人們圍坐在一起大吃大喝,孩童在旁任意嬉鬧,所有人都不許哭,只能彼此微笑著問候:「Christ is risen」(基督復活了)。

這不是哀悼的日子,而是分享微笑、親吻、傳統美食、熱辣的俄國伏特加的日子。

Vice報導

對死亡過於灑脫的本都人,其實有著飄零的身世。他們是本都王國的遺民,曾遷徙到土耳其、格魯吉亞、俄國等地。部分人後來被遣返希臘,在古城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落腳,期間死去的人就被埋葬在郊區或附近的公墓中。

或許是厭倦了生前的漂泊,本都人希望在死後有固定的容身之所。但由於他們缺乏土地,有一些已經下葬的遺體不得不被挖出遷走。為避免同樣的事再次發生,本都人開始尋找空地建立新的墓園。最終,芮扎娜(Rizana)居民、本身也是從哈薩克斯坦遷徙而來的 Lefteris Tepetidis 同意捐出15英畝土地,也就成了本都人如今的野餐之地。

新墓園在1997年正式開放,每塊墓地約有4到6米寬,幾乎都是家庭墓地。墓碑由黑色花崗岩製成,上面刻著死者的遺像和生前喜歡的事物,例如摩托車、汽車、照相機,或是死者的出生地。富人在墓地豎起精美的雕塑,窮人只能用普通的磚和木質十字架,但人人死而平等,他們如今躺在同一片墓園裏。

羅馬尼亞的一個墓地。
圖為羅馬尼亞的「快樂墓地」。

如果說本都人的快樂是活人的快樂,羅馬尼亞薩潘塔(Sapanta)村的村民則要讓死者也快樂起來。

該村有個「快樂墓地」(Merry Cemetery),豎立着約800塊色彩繽紛的墓碑,每個墓碑上都有手繪而成的卡通肖像,而墓志銘也都是幽默詼諧的文字,同時這墓碑上還有描繪死者生前事跡的畫像,而建造墓碑的工匠,還會再根據死者的性格為墓碑點綴上紅、黃、黑等顏色。

如今,這個墓地已成為當地一個旅遊景點,入場費大約需要1美金──仍是活人的快樂。

2
本都人建立的墓園是芮扎娜當地第二個墓園。

聲音

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但紀念祖先對我們而言十分重要。如今沒有以前那麼多人來野餐了,很多本都人都去德國工作了,也有些人無法承擔路費。

被遣返的本都人協會(Association of Repatriated Pontics)主席Stefanos Oflidis

在心愛之人的墳墓上野餐,這聽起來有點殘酷,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全家人聚在一起,孩子們跑來跑去,構成了一幅慶祝而非悼念的場景。

Vice 報導

本都王國(Pontus)

古國名,位於小亞細亞半島、黑海東南沿岸(位於今保加利亞 、格魯吉亞、 希臘、 俄羅斯、 土耳其、 烏克蘭等國境內),公元前281年米特拉達梯一世建國,公元前65年被龐培征服,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附庸國,公元62國家被羅馬皇帝尼祿廢除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本都是希臘化時代安納托利亞的一個重要王國,其國王可能具有伊朗血統。(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來源:ViceHuffington Post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