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安門事件27週年,也是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悼念燭光亮起第27年。
面對北京從未放開的輿論封鎖,香港從未間斷的維園燭海,27年來形成「持守記憶、對抗強權」的強烈道德象征,亦接續歷史,成了這城市新的公共記憶。
這段記憶的內核是什麼?在香港自身經歷民主運動的深重危機之前,「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 這是參與者朗朗上口的話語,也是多數人認定為共識的,「六四」事件之於香港的意義所在。而近年來,隨着香港本土政治環境的急速變化,這一共識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動搖。
最直觀的,維園燭海已經不是唯一的香港面孔。

2013年,有市民稱不滿支聯會在維園舉辦的集會壟斷了對六四的解釋,在尖沙咀另起爐灶舉辦集會。此後,對六四的紀念與詮釋逐漸分化。到了2016年,已經歷過雨傘運動與政改失敗,對北京深感絕望的香港,開始出現「悼念六四是否應該有個完結?」「六四對於香港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建設民主中國關香港事嗎?」這樣的大型爭論,在世代之間衝突尤烈。這一年的六四,27年來第一次,出現了四大不同團體在四個場地舉辦不同主題六四集會的景象。
在對「六四」和「六四與我」的不同詮釋中,不同團體建構身份,也搶奪群眾。一場悼念,生出今天國族、本土、世代等諸多核心議題之爭。
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 晚會主題:平反六四、停止濫捕、結束專政、力爭民主
- 晚會主辦方:支聯會
- 大會公布參與人數:125000人
- 警方公布參與人數:21800人
- 地點: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
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由支聯會發起的六四27週年燭光晚會,參與市民再次坐滿六個足球場和一旁的草地,市民人人手持蠟燭,燭光連成一片光亮的海。但從高空看,明顯今年燭光比往年略顯稀疏。
晚會在晚上8時開始,開始前夕,便遭遇多年未見的情景:有10位市民突然衝進大會舞台附近示威,其中一人手持象征香港自治運動的龍獅旗,並有人奪下大會主持的麥克風,高呼「香港獨立」。在衝突之後,10位示威者很快被大會工作人員制服,有示威者流血受傷。 大會主持說,無論台上發生什麼事,都阻止不了大家舉起燭光……這一次燭光晚會才順利開始。
仿佛回應社會爭論,與以往不同,本次維園晚會格外強調「六四」與香港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大會播放的紀錄片,還是現場講述「六四」經歷的親歷者,都選擇了香港視角和香港人。支聯會主席何俊仁在致悼辭中,頗顯悲壯地說,無論是27年,抑或2047年,香港都會與「六四」英靈同在,「即使剩下最後的人,仍會薪火相傳,咬緊牙關,面向風雨,追求恆久不變的公義」。

大會請來香港大學學生唐曉昕作為年輕人代表發言,唐曉昕在台上動情地說:「港大學生會不代表我,學術討論幾時都可以做,控訴中共屠城一定要今晚。」
而香港中文大學講師蔡子強也在台上表示:「雖然我是中大的老師,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但我今天選擇來維園,因為我知道這裡有很多很多的年輕人。」蔡子強還大聲呼籲,現場的年輕人站起來,台下一片歡呼響應。
同樣來到維園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報總編輯、今年20歲的楊皓鋮坦言,像自己這樣生於「89後」的一代,的確很難認同「建設民主中國」的理念,也明白外界覺得支聯會27年來從沒有爭取到什麼,但他並不認同對支聯會和維園燭光晚會的過分抨擊,他強調「凝聚人民就是對抗專制政權的力量」,認為「在這個壁壘分明、勢成水火」的時代,大家仍然可以凝聚起來。

參與集會的70歲老人湯美嫦說,這已經是她第27次參加維園六四燭光晚會。她說1989年電視新聞中的畫面令她無法忘懷,自己參與晚會的目的在於悼念死難者,認為若要「平反六四」,參與人數很重要。她說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要「另起爐灶」,稱希望學生們能回到維園。
晚會結束後,記者問到何俊仁,怎樣看待今年晚會所遭遇的衝擊與分化,他回應說,支聯會尊重不同意見,但譴責暴力,如果有人破壞秩序,以暴力對待義工及記者,就是與爭取民主的市民對立。他同時說,部分學生和政治團體因不認同支聯會而另外舉辦活動,這並非分化,也表示這些人未必是多數。
聯校「六四」論壇活動

- 論壇主題:重鑑六四意義,構想香港前路
- 論壇主辦方: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香港珠海學院學生會、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香港演藝學院學生會、明愛專上學院及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聯合學生會、香港公開大學學生會、香港樹仁大學學生會、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學生會、恒生管理學院學生會
-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 主辦方公布參與人數:1600人
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邵逸夫堂,11間大專院校在學聯分裂之後,第一次重新聯合舉辦活動。「聯校六四論壇」的主題,定位在探討香港政治前途。集會現場會堂能容納1600人,全場滿座,絕大多數為年輕人,但也有一些白髮長者。
論壇宣言指出「基於對支聯會六四晚會形式僵化、中國人身份認同及『建設民主中國』綱領之不滿,大專學界一致決定不出席支聯會六四晚會」,而要「從本土之脈絡,理清六四諸港人之影響及意義」。宣言認為,六四之於香港的意義有兩點:「建設民主中國之夢想難於登天」和「中共政權絕不可信」。

支聯會應否解散?六四活動悼念形式是否僵化?解放軍會否鎮壓香港?面對獨裁政權,香港命途的未來去向?這是論壇試圖討論的四個主要問題。
論壇中獲得最多掌聲的是香港民族黨創黨主席的陳浩天的發言。他指出,面對北京,「不論香港人和理非非或者暴力,中共都會亦可以出解放軍鎮壓」,所以「他(指北京當局)不聽,就打到他聽!」(編註:和理非非指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
「最能保障香港人生活方式,必須是獨立這個選項。」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黃台仰表示。
年屆花甲,滿頭白髮的李開明早年在中國內地曾經歷「六四」,後逃難來港,從前每年出席維園晚會,但近年,他說自己更加留意香港出現的政治論述,今年更第一次轉場,來到中大論壇,「希望更加了解年輕人的想法,有效打倒共產黨。」在觀眾發問環節,李開明大聲發言:「新一代應該放低六四,和內地的關係進入冷淡期,不要再理會內地,繼續追求港人的民主。」
港大學生會「六四」27週年晚會

- 晚會主題:六四屠城血未乾,港人前途在何方
- 論壇主題:五代香港人:我們的前途問題
- 晚會主辦方:港大學生會
- 地點:香港大學黃克競平台
- 主辦方公布參與人數:約1000人
與聯校論壇相似,在港大的六四會場,討論同樣集中在香港前途問題。
今年是香港大學學生會第二次獨立籌辦「六四」晚會。兩年前曾以《學苑》雜誌封面文章打響「香港民族論」頭一槍的香港大學學生會,在近年的本土思潮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視為年輕一代本土派的論述先鋒。
此前曾因在電台訪問中說「悼念六四應有個完結」引起極大社會爭議的本屆港大學生會主席孫曉嵐,在晚會開始時宣讀《六四宣言》:「六四是港人痛苦回憶,以愛國情懷的悼念六四方式已劃上句號……港人必定拼死守護香港。」
「『六四』警惕我,中共是個屠夫政權,沒有管治中國、香港的合法性。既然血仍未冷,我們為何可以一邊拜祭六四的英烈,另一方面卻與虎謀皮,與屠夫政權商討下一任行政長官的去留?我們對得起在天安門、長安街的在天之靈嗎?」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香港大學哲學系學生梁天琦在港大論壇上說,這也是他首次「脫離」維園,來到港大悼念六四。

52歲的香港市民黃松茂,今年第一次參加港大六四集會。他說,以前在電視看到「六四」發生,感到悲憤,但並不常參加維園的六四燭光晚會。而當他得知有些年輕人不想再與『六四』有任何瓜葛,所以特意來港大看看,了解年輕人的想法,也希望藉此與就讀港大的兒子有多一些話題,「不用凡事也要跟老一輩做事,所謂閒事從潮流,要事從道德,只要沒有遺忘『六四』就可以。」
熱血公民等發起的「香港人六四集會」

- 主辦方: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及香港復興會
- 地點:尖沙咀、西灣河、觀塘、屯門及大圍
在尖沙咀鐘樓、西灣河、觀塘、屯門及大圍等地等香港五個地區,香港本土派政治組織熱血公民和普羅政治學苑、香港復興會舉辦了名為「香港人的六四集會」,論壇明確提倡「香港獨立」和「全民制憲」。大會沒有公布人數,據現場記者估算,尖沙咀的集會僅有約250人參加。
普羅政治學苑召集人、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在集會現場發言,稱並沒有忘記「六四」事件,只是覺得支聯會的方法行不通,又批評支聯會和民主黨拖慢了香港的民主進程,並呼籲市民在即將到來的立法會選舉中投票給本土派政黨。

「為什麼六四發生後,香港不是去爭取民主自治?」評論人盧斯達說。
30歲的田兆(化名)過往數年都參加支聯會舉辦的維園燭光晚會,但今年他卻「轉戰」尖沙咀。他在接受端傳媒記者採訪時表示,作出這個決定是因為他對支聯會感到失望,「要等到中國有民主香港才可以有,我覺得好遙遠……如果我現在想要民主就好像要去乞求中共,但中共根本沒有可能實行民主。」
(端傳媒記者許創彥、沈思樂,實習記者何郁慧、廖嘉慧參與採訪)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