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六四週年

四川男子或因紀念「六四」酒瓶圖片被拘

刊登於 2016-06-01

#六四週年#兩岸三地

成都青年制作的“銘記八酒六四”酒瓶。
符海陸或因在網上發布的貼有「銘記八酒六四」商標的瓶裝酒的圖片被拘。

每當「六四」臨近,總會有內地民眾想方設法紀念27年前的「天安門事件」,而當局自然也會同時加大管控和打壓力度,除了刪帖、封殺個人網絡帳號外,有時也會出動警察抓人。

28日中午,四川成都30歲男子符海陸在茶館中被當地警方抓捕。他的妻子劉天艷29日獲警方通知,稱符海陸被刑事拘留的理由是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符海陸此前曾在網上發布貼有「銘記八酒(與「九」諧音)六四」商標的瓶裝酒的廣告圖片,但警方並未公布抓捕他是否與此有關。

網上流傳的相關圖片的有兩個版本,一個商標上寫有「八酒六四」、「永不忘記、永不放棄」、「27年窖藏」、酒精濃度「64%」等字樣;另一個商標上寫有「銘記八酒六四」、「27年記憶陳釀酒非賣品」等,其配圖均為仿效「天安門事件」中王維林攔下坦克車的設計圖片。

(符海陸的)罪名是『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但是警方沒有告訴我他具體做了什麼事情,把國家的政權給顛覆了。他們的政權幾千萬的黨員、幾百萬的軍隊、幾百萬的城管,他幾瓶酒就涉嫌把國家政權顛覆了?所以說,我也很疑惑,我也搞不清楚。

符海陸的妻子劉天艷

劉天艷對紐約時報表示,自己見過這些圖片,「但這都是些網上傳來傳去的東西」,稱並不清楚這些圖片是否與丈夫有關。她還表示,丈夫也不會用電腦製作標籤或圖片,更不會造酒。

「他非常關心社會正義,這是真的,比如警察、食品安全、公共福利等問題。」劉天艷還說,但她也稱沒有聽丈夫向她談到過「六四」事件。

據明報消息稱,符海陸開始關注時政是因為在2011年的溫州動車追尾事故中,官方的處理方式令他驚覺社會陰暗,他從此結交了一些成都當地的維權人士。有媒體報導指,符海陸也報名參加了聲援中國維權人士郭飛雄的絕食活動。

此外,劉天艷還透露,他們因擔心兩歲的孩子打的疫苗是否安全,曾呼籲官方公布問題疫苗名單,符海陸還曾因此被轄區派出所的警察約談過。

同在27日,成都女青年詩人馬青也於晚間被十餘名警察從家中帶走,此前她曾在微信朋友圈中轉發了符海陸發布的圖片和「銘記八酒六四」酒瓶的實物照片。

202
當局一直未有公布「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數及名單,由死難者家屬組成的「天安門母親」 目前尋訪到的死難者名單現有202人。

聲音

這是什麼酒?八9(編注:一種躲避網絡審查的寫法)?太濃烈了吧?居然有人為此被拘。其實說起恐懼,我覺得它們(指當局)比我們恐懼多。

內地維權律師葛永喜

我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做了什麼被抓走的,大家都在問我酒的事情,其實那只是一張圖片,瓶子上貼的是八九六四的內容,我也沒有見過什麼酒。

符海陸的妻子劉天艷

四川方面的這個事情就更顯專制的荒唐和荒謬。人家弄一瓶酒,已經非常隱喻了,哪怕是喚醒內心不肯遺忘的意願,憲法里還寫有公民享有言論自由。他們這樣的行為就將自己編織的謊言都給衝破了。真是難以想像,它(成都)用這個來詮釋它的開放程度。進入網絡時代以後,你在網絡發出的任何聲音,跟六四有關的,都可能成為它打壓的對象。他們受不得公民去弄一瓶酒,他們受不得公民去點燃一支蜡燭。

北京維權人士胡佳

王維林(坦克人)

王維林是於1989年6月5日,即六四事件的第二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長安街上隻身阻擋坦克車隊前進的男子。在該名男子攔阻將近18輛59式戰車車隊行進後,負責領頭的坦克駕駛一度試圖轉向繞過但是仍然遭到其阻擋。之後該名男子則爬上坦克砲塔並且看似和駕駛員進行溝通,最後他則被幾名身穿藍色衣服的群眾帶離現場、而坦克隊伍則是繼續往前前進,整個過程則被傑夫•懷登等攝影師以及國外媒體所記錄下。但儘管「王維林」是當前絕大部份中文媒體對於該名男子的稱呼,然而這個名字最早是以英文「Wang Weilin」出現在英國的《星期日快報》上,實際上到了今日有關該人物的真實姓名、身分以及下落仍然沒有獲得確認。但是有關獨自阻擋坦克隊伍行進的影像以及相關相片隨即在國際間廣為流傳並且引起討論,甚至對於之後東歐劇變發生時許多東歐國家的民眾帶來極大影響。另外在不同媒體中對於該名阻擋坦克者也有不同稱呼,其中中國中央電視台在當時對於六四清場的新聞報導中將其稱為「螳臂擋車的歹徒」,而西方社會則將其稱作「坦克人」(Tank Man)或者是「無名的抗議者」(Unknown Protester)。1998年4月时,美國《時代》雜誌將其以「無名的反抗者」(The Unknown Rebel)作為名稱,評選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而在2003年時,由《生活》雜誌發行的《改變世界的100幅照片》也收錄了阻擋坦克車隊的照片。在這之後許多關於六四事件的紀錄片和相關展覽中都會提及到阻擋坦克這一事件,並且將阻擋坦克的男子以及「王維林」這個名字視為標誌性象徵。(資料來自維基百科)(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美國之音星島日報法廣明報自由亞洲電台參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