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不差錢」的順豐快遞為什麼要借殼上市?

刊登於 2016-05-24

圖為順豐位於深圳的物流中心。
圖為順豐快遞位於深圳的物流中心。

一直對外宣稱不上市的中國快遞巨頭順豐最終選擇了在深圳A股市場登陸。5月23日,A股上市公司鼎泰新材發布公告,宣布將其全部資產及負債與順豐控股100%股權進行置換。交易完成後,順豐創始人王衛控制的明德控股將成為鼎泰新材的控股股東。這也意味着,與此前上市的快遞企業申通、圓通一樣,順豐選擇了借殼上市。

目前鼎泰新材估值8億元人民幣,以2015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順豐估值448億人民幣,但由於5月3日順豐在股東大會決議現金分紅15億人民幣,本次交易中順豐作價433億人民幣 。鼎泰新材將以每股21.66元的價格向順豐股東發行股份,用於抵消兩間公司估值的差額部分。借殼方案完成後,上市公司總股本由目前的2.33億股增至49.09億股,控股股東則變更為明德控股。

除了通過資產置換借殼上市,順豐還計劃進行80億人民幣的配套融資,這也意味着新公司的估值將高達521億人民幣。順豐將向過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7.25億股,這筆資金將用於航材購置、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冷運設備採購和中轉場建設等投入。順豐承諾,2016年到2018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分別不低於21.8億人民幣、28億人民幣和34.8億人民幣,同比年增長34.32%、28.44%和24.29%。

根據鼎泰新材的公告,如果不考慮配套融資因素,交易完成後,王衛控制的明德控股將持有鼎泰新材股本55.04%,王衞將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鼎泰新材將變身為快遞物流企業。

2013年9月,順豐曾接受蘇州元禾控股、中信資本、招商局、古玉資本78億人民幣的投資,這也是順豐上市前唯一一次對外融資,當時順豐的估值約為320億人民幣。

本次借殼上市後,蘇州元禾控股旗下的元禾順風、中信資本旗下的嘉強順風、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廣投資將分別持有順豐6.37%的股份,古玉秋創資本則將持有1.27%的股份。此外,四個投資機構將分別派駐一名董事入駐董事會。

融入的資金將深入順豐核心資源,進一步夯實和強化核心資源的力量,如順豐信息系統、中轉環節及航空樞紐等。

順豐創始人王衛

2015年,順豐控股的營業收入為481億人民幣,淨利潤為16.23億人民幣,穩居中國快遞業的龍頭地位。「不差錢」的順豐為什麼要上市?

在順豐借殼上市前,圓通與申通已先後完成借殼上市,登陸資本市場被視為快遞行業的新趨勢。儘管順豐在商務件上依然擁有絕對優勢,但「三通一達」(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快遞、韻達快遞)依托低價與電商件的份額,在規模上已經超過順豐。2013年、2014年,順豐控股快遞業務平均單價分別為23.73、22.54人民幣,遠高於同期同行業平均單價7.27元和7.49元人民幣。對規模日漸壯大的「三通一達」來說,向中高端商務件領域拓展是必然,順豐無疑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並加速行業整合。

一位北京券商分析師表示,「消費者對快遞時效與服務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行業競爭愈發激烈,並購重組成為快遞行業的趨勢,資本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安信證券交運行業首席分析師姜明也認為,「從投資的大方向上看,中國快遞業已進入整合的加速器,行業長期的集中度必將提高並會出現比肩FEDEX、UPS的超大型快遞物流一體化企業,『自營模式』的順豐較『自營+加盟』模式的通達類快遞公司仍有相當大的優勢。」

754
截至5月20日,根據中國證監會公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審核企業情況,目前排隊的IPO企業共計754家,這也從側面解釋了順豐為何選擇借殼上市。

聲音

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

2011年接受訪問時順豐創始人王衛曾表示

行業集中度還會進一步快速提升。價格戰是表象,本質是在中國這種同質化的競爭下,只能通過擠壓利潤的方式擴大市場,這也是為什麼國家在促進快遞業發展的過程中鼓勵兼並重組,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快遞航母。

一位業內觀察人士

順豐(SF Express)

順豐控股創立於1993年,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根據公告,順豐控股擁有自營全貨機30架,外包全貨機15架。截至 2015 年12月31日,順豐控股擁有約1.5萬台運輸車輛,開通6200多條運輸幹線和72000多條運輸支線,運輸線路遍布全國,順豐還與近3萬個合作代辦點及超過500 個物業公司展開合作。從 2010 年開始,順豐也開始拓展國際件服務,目前已開通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蒙古、愛沙尼亞等多個國家的快遞服務,以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境 B2C 和電商專遞業務。順豐旗下還擁有為其提供定向IT服務的順豐科技公司、閒置物品交流互助的公益平台順豐分享,以及非公募基金會順豐工藝基金會,順豐也借助其物流體系建立了電商平台順豐優選。(資料來自網絡)

來源:財新網第一財經36氪華爾街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