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美國疾病防治與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縮寫為CDC)上月表示寨卡病毒(Zika)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microcephaly)後,有更多科學研究支持了這一結論。5月11日,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的研究 ,首次證實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導致鼠類胚胎得「小頭症」;同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的研究,以及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學術期刊《細胞》上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寨卡病毒會影響鼠類胚胎發育的結論。
我們期待能研發出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藥物或疫苗。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由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恆、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研究員秦成峰聯合領導。
許執恆表示,他們先將寨卡病毒直接注入正在發育的小鼠胚胎中,3天後發現寨卡病毒增加了300多倍,且病毒直接感染了小鼠的神經干細胞,抑制了神經干細胞的生長和分化。5天後,小鼠胚胎的腦部神經元開始大量死亡,經解剖後發現,小鼠腦腔變大、腦皮層變薄,表現為典型的「小頭症」。
此外,研究者們還把感染寨卡病毒的小鼠和它們未感染這一病毒的「兄弟姐妹」進行了全基因組表達譜的對比,發現前者與發育有關的許多基因表現出明顯的異常。
許執恆表示,接下來會對感染寨卡病毒的小鼠進行長期觀察,了解由寨卡病毒導致的「小頭症」和其他情況導致的「小頭症」有什麼異同。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也以小鼠為模型,但具體方法有所不同。和中國科學家直接把寨卡病毒注射到小鼠胚胎上不同,他們把病毒注射到懷孕的母鼠上,發現病毒會進一步感染孕鼠胚胎,特別是胚胎腦部細胞。胚胎最終會出現發育受限的情況,包括呈現出「小頭症」的跡象。
秦成峰認為,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中,從感染孕鼠到胚胎感染再到「小頭症」,這其中存在「黑匣子」,可能有科學家們未知的因素;但中國的研究直接把寨卡病毒注入胚胎,取得了寨卡病毒和小頭症之間直接相關的證據。他表示,這得益於中國科學院先進的技術,「小鼠懷孕初期子宮幾乎不可見,但我們用玻璃纖維針可以準確打到胚胎上,這種技術很多國家還不具備,或者用得沒有我們好」。
此外,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發現,寨卡病毒除了會損害小鼠胚胎腦部外,還會攻擊胎盤,令母體和胚胎之間血液和營養物質的交換減慢,從而影響腦部在內的胚胎發育。該項研究的研究者之一 Indira Mysorekar表示,小鼠實驗未必能準確反映寨卡病毒對人的影響,但可以預見感染寨卡病毒會帶來嚴重後果。
聲音
巴西、美國科學家採取的方案(把寨卡病毒注入母體),我們在預實驗中都做過,但我們放棄了這種思路,轉而用了在科學上更直接但在技術上更難實現的方案。
寨卡病毒幾乎像一場龍捲風或者地震,隨之而來的將是死亡。
小頭症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