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印兩個人口大國精神性疾病服務堪憂

刊登於 2016-05-21

正於廣東省中山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
研究顯示,中國和印度對精神性疾病患者的服務嚴重匱乏。

最近發表在醫學權威期刊《刺針》(The Lancet)和《刺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的三篇論文顯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正面臨精神疾患治療不足的問題。

這項研究基於對中印兩國多年的調查,發現在中國只有不足6%的焦慮、抑鬱、藥物濫用失常、認知障礙症及癲癇患者尋求過治療;在印度也只有10%的類似患者接受過專業人士的幫助。

然而過去13年間,中國和印度的精神疾患負擔卻在不斷增長。華盛頓大學學者 Fiona J Charlson 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中國1990年精神性疾病、神經性疾病與藥物濫用失常的患者佔總健康人口的7%,到2013年上升到11%;印度同時期也從3%升到6%。

研究者們預計,未來10年的情況還可能變得更糟:到2025年,罹患精神性疾病的人在中國可能達到3690萬,較目前上升約10%;在印度則可能上漲23%達到3810萬;兩國認知障礙症患者也將分別大幅提升56%和82%。在工作人群(20至69歲)中,焦慮和抑鬱的問題將最為普遍。

在我看來,精神疾患缺乏治療情況已經成為一個醜聞,政府必須意識到精神疾患不止帶來直接影響,也會間接傷害人們的生命。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社區精神病學的教授 Graham Thornicroft

有分析認為,精神疾患得不到足夠治療,與中印兩國在精神疾病方面的投入不足醫療總預算的1%有關。倫敦衞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全球精神健康科目課程主管 Alex Cohen 表示,「如果不調動足夠的資源去治療佔人口超過2%的需要治療的人」,總體的精神疾患負擔可能難以應付。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徐凱文也表示,目前中國只有約2萬名精神科醫生,專業從業人員非常匱乏;相比依賴藥物治療,抑鬱症等的輕性精神疾病更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人員。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狀是,「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等常見精神疾病的中國人極少尋求治療」,而患病的普通人更傾向接受草藥、針灸、氣功等「傳統療法」。上海交通大學和埃默里大學的 Michael Phillips 認為,「這個國家總體來說沒有準備好迎接即將到來的認知障礙症大面積發作。」

37
根據2013年統計,中國和印度的人口分別為13.57億和12.52億,合計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7%。

聲音

考慮到傳統的、補充性的、替代性的醫學的受歡迎程度,即便提供足夠的生物醫學精神健康服務,人們依然很可能會繼續從其他治療體系中尋求幫助。

研究論文內容

印度和中國的人口總和超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這兩個國家都處於流行病學和人口結構的重要轉型期。

論文作者之一 Vikram Patel

《刺針》

《刺針》(The Lancet)是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之一,主要由愛思唯爾出版公司(Elsevier)發行。《刺針》1823年由湯姆·魏克萊(Thomas Wakley)創刊,他以外科用具「刺針」(Lancet)來為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語中也是「尖頂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為「照亮醫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現任總編輯為 Richard Horton。(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紐約時報衞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