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福建三明發生山泥傾瀉事故,已致34人死亡4人失聯

刊登於 2016-05-10

5月8日,福建泰寧縣開善鄉發生山泥傾瀉事故,已導致至少26人死亡,13人失聯。攝:STR/AFP
5月8日,福建泰寧縣開善鄉發生山泥傾瀉事故,已導致至少26人死亡,13人失聯。

最新動態

據福建泰寧泥石流災害救援指揮部消息,截至5月9日晚8時,泰寧縣開善鄉池潭村「5·8」泥石流災害現場已發現34具遇難者遺體,目前仍有4人失聯。此外,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也於9日通報稱,國務院工作組在對現場進行實地踏勘後,初步認定此次地質災害為泥石流。

據當地氣象部門消息,10日夜間至11日白天泰寧地區降雨天氣仍將持續,據新京報記者現場所見,當地不少河流山洪洶湧,而山上竹子、杉木等伴隨大量紅泥土被沖下,造成道路交通中斷,同時一些橋樑也被山洪沖毀。

國務院工作組已對救災防災工作進行部署,加強隱患排查和監測預警,嚴防二次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而福建省政府也會成立專家工作組,就此次泥石流災害救災情況向國務院報告。

5月9日報導:

5月8日凌晨,福建泰寧縣開善鄉發生山泥傾瀉,當地一座水電廠的辦公樓被衝垮、一座項目工地住宿被埋壓。截至5月9日下午,災害現場已發現26具遇難者屍體,目前仍有13人失聯。傷亡和失蹤人員主要是參與池潭水電廠擴建工程的工人。

一兩秒的時間,泥沙瞬間湧入房間,將整個房間往前推了約十米。

倖存者鄧春武回憶

泰寧縣政府5月8日晚召開新聞發布會,稱事故系連續暴雨所致。現場發布的通告稱,5月7日14時到5月8日13時,普寧縣曾出現連續暴雨,局部24小時降雨量達261.2毫米,強降雨造成多處山洪暴發、山泥傾瀉。事故發生的開善鄉池潭村,在8日凌晨4時至5時的2小時降雨量達82.4毫米。池潭村山洪在5點左右爆發,隨即引起10萬方以上的大型泥石流。

被衝垮的辦公樓建於上世紀80年代,隸屬於中國華電集團。該集團福建分公司總經理李立新表示,辦公樓30多年來未現災害,2002年泰寧發生「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都沒有被淹沒;辦公樓附近生活營地的選擇也經過施工方嚴格考證,搭建過程也是嚴格遵循相關規定。他認為,「此次災害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連續的暴雨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孫進忠表示,可能誘發山泥傾瀉的自然原因包括下雨和地震。此外,就是人為因素,而在這起事件中,人為因素主要是坡底施工。他說,如果事發邊坡被納入監測範圍,根據山體隨時間的變形監測參數進行事先預警是有可能的。

事故發生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求國土資源部牽頭成立國務院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救援。國土資源部也已經啟動了地質災害Ⅱ級應急響應。此外,國家防總、安全監管總局要指導督促各地加強災害隱患排查、安全生產責任和措施。

16 萬毫升
根據《京華時報》的報道,當地救援部門已組織16輛救護車、60多名醫護人員參與搶救,並安排了16萬毫升血液血漿等候急救。

聲音

工地施工如果對坡腳進行了大型開挖,那勢必會引起坡腳失穩進而導致邊坡穩定性下降,施工單位理應對所開挖的山體進行勘察,勘察時應該能發現潛在滑坡跡象。

一位研究山泥傾瀉災害治理的學者

泥石流

泥石流(Mud-and-stone flow),亦稱土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雪暴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為泥土、石頭等與大量的水混合後,受重力作用,沿著斜坡或山溝滑動的現象。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東亞季風區最為嚴重。(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澎湃京華時報新京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