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5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向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中國廣電)頒發《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後者因此被部分媒體稱為除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巨頭外,內地「第四大電信運營商」。但有分析人士認為,就中國廣電現有的條件來看,還不足以與三巨頭抗衡。
工信部本次批准中國廣電可以在全國範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與「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並允許其控股子公司中國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經授權後在全國範圍內經營上述兩項基礎電信業務。
(中國廣電)將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和義務,加快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積极參與普遍服務,依法合規經營,創新轉型發展。
2010年,中國國務院出台總體方案,以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與互聯網「三網融合」(詳見「端百科」),並提出組建「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以形成適度競爭的產業格局。
2014年5月,由財政部出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電總局)負責組建和代管的國有獨資公司中國廣電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註冊資本為45億元人民幣。原河南省廣電局局長趙景春被任命為該公司董事長,原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梁曉濤任總經理。
據每日經濟新聞引述該公司內部人士稱,自2014年底以來,移動、聯通、電信三巨頭中有多名員工跳槽到中國廣電,並且多數都被提拔為業務骨幹。
在進行了兩年的布局後,中國廣電拿到了基礎電信業務的經營許可。工信部表示,頒給該公司許可證是為了「推進三網融合工作」。
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三網融合」需要打破廣電系統在內容輸送、電信系統在寬帶運營領域的壟斷,明確互相進入的準則,此次中國廣電拿到運營許可,將有助於推動「雙向進入」。「三網融合」研究專家吳純勇則指出,雙向進入「是否能發展起來有待時間驗證,但起碼對相關產業發展有拉動作用。」
能否抗衡三巨頭?
針對「第四大運營商」的說法,付亮指出,移動、聯通和電信都是全業務運營,而中國廣電本次並未申請無線通信業務運營資質,因此該公司「在短期內不會做通話業務,而是希望能借這個牌照將互聯網和已有業務整合起來」。他據此認為,中國廣電還不足以被稱為第四大電信運營商。
付亮續指,三大運營商都有成熟的運作模式,而且基本佔據了全國市場;中國廣電已經錯過了進入電信領域的最好時間點,其在資金、人才和技術等方面都存在短板,要改變目前的行業格局有很大難度。
中國廣電45億元的註冊資金和三大運營商的財力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中國移動今年第一季度的盈利就達到239億元,而三大運營商平均日盈利則有3.2億元。電信業專家項立剛認為,對於中國廣電而言,要建設一個全國性的網絡至少需要5000億資金,其註冊資本完全是杯水車薪。
中國廣電有何優勢?
但亦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廣電在業界公認的最大優勢就是其遍布全國的廣電網絡以及內容:各地廣播台、電視台都有自己的各類節目,這也恰恰是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巨頭所欠缺的。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馬源提出,中國廣電可以發揮其內容優勢,吸引互聯網企業來布置數據中心,在聚集了大量內容後,當其他運營商的用戶在訪問這些內容時,就需要訪問中國廣電的網絡。
此外,中國廣電手握被電信業稱為「數字紅利」的 700 MHz 頻段,這意味着該公司具有開展電信業務的頻段資本。700 MHz 頻段在上世紀曾被廣泛應用於廣播電視模擬信號傳輸,但隨着模擬電視逐漸數字化,700 MHz 被閒置。自2007年開始,各國又逐漸將這一頻段重新拿來用於3G、4G 等移動通信網絡建設,以幫助運營商節省成本。
2016年2月,廣電總局將 700 MHz 劃歸中國廣電,並且廣東、重慶、貴州、甘肅等省廣電網絡公司已經啟動 4G 建設招標,計劃利用該頻段承載視頻信號。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認為,鑒於中國廣電在電信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已經有了一定投入,該公司未來「經營移動通信的可能性非常大」。
聲音
(中國)國內電信及廣電運營商全面競爭將開始,百姓也將從中受益。比如以前看電視、上網要分別交錢,以後可能只交一份錢,就能享用兩項業務。未來,資費將呈現下降趨勢,服務更多樣化。
就目前來看,中國廣電進入固話、移動通話領域的機會很小,實際上中國廣電也沒有必要進入這些領域。但是獲得互聯網數據傳送業務許可後,有助於中國廣電將自己的廣播、電視業務推向全網,加快業務整合。
只憑中國廣電自身擁有的資金發展寬帶業務是遠遠不夠的。但從政策方向看,政府還是希望形成多方競爭博弈的局面。中國廣電獲得牌照,可能也會得到一些政策上的傾斜。
三網融合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