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蹲下來,想仔細看看那朵美麗的小花,」65歲的 Jamila Muhammad 接受訪問時說:「但花下面,是一個地雷。」
敘利亞內戰爆發後,Muhammad 的兒孫都已遷往鄰國土耳其避難,剩下她獨自堅守家鄉小鎮 al-Khalfatli。2015年5月的一天,她如常趕着僅有的一綿羊放牧,卻誤觸地雷,失去右腿膝蓋以下部份。
聯合國:敘利亞掃雷工作需耗數十年
敘利亞內戰雖未完全止息,但在國際社會監督停火協議下,近月有緩解迹象。據美國信息諮詢服務商 IHS 公司近日發表的一份調查,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在過去15個月節節敗退,已喪失約22%領土。
然而,即使敘利亞大地之上的戰火暫時遏止,大地底下依然埋藏着危機處處,而且很可能遺禍長達數十年。
每天都有人被地雷炸死。我懂相關的知識,我別無選擇,我必須幫助他們。
Adeeb Ateeq 曾經是敘利亞政府軍軍官,2012年脫離軍隊,目前是當地少數具備知識和經驗的掃雷志願者。「小孩、婦女、老人……」Ateeq 說:「他們對地雷一無所知,他們發現地雷的那一刻,通常就是地雷爆炸的那一刻。」
Ateeq 召集到約20個敘利亞平民,組織成掃雷志願小組,在敘利亞北部及土耳其南部工作,除了搜索和拆除地雷外,也教育當地小孩警惕地雷危險。
有時小組工作一整天可以拆除三、四十枚尚未爆炸的地雷,而前進的距離可能只有二十多米。
聯合國曾估計,要掃清在敘利亞的未爆炸地雷,需要花上數十年。而且不要忘記,敘利亞內戰尚未真正結束,IS 等恐怖組織也繼續肆虐各地,每天新埋下的地雷也不計其數。
「一切都從零開始……一般的掃雷隊伍會有保護裝備,頭盔、先進的工具,而我們穿的是襯衫。」即使是經驗豐富的Ateeq ,在2015年8月一次掃雷行動中,也誤觸地雷,被炸掉左腳。目前,Ateeq 只能在土耳其小鎮 Reyhanli 一所租住房屋中靜養,但他已表明傷癒後將立即回到「前線」工作,因為這是他的使命。
在敘利亞,只能由當地平民社群來做掃雷工作,暫時還沒有看見有人會伸出援手。平民欠缺專業知識,發生意外的機率自然也高。
「聯合國除雷行動」(UNMAS)項目經理 Sarah Marshall 稱,雖然掃雷工作需要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但目前只能靠敘利亞當地平民來做。這是因為,在拆除不少型號地雷時需要使用引爆的方法,但基於國防安全等理由,敘利亞周邊國家都不批准聯合國工作人員帶着引爆地雷所需的炸藥前赴敘利亞,更不接受他們教導敘利亞人使用引爆方法拆除地雷。
就此,UNMAS 與國際非政府組織「Mayday Rescue」已展開合作,為敘利亞民間自衛隊「白色安全帽(White Helmets)」的成員提供訓練,教導他們使用內戰各方遺留下來的閃光彈來引爆地雷。受過訓練的首兩支掃雷隊伍,自今年3月已經投入相關工作。
以人手去搜索和拆除地雷,實在太瘋狂。
香港發明家研發無人機、機械人取代人手掃雷
東南亞冷戰時期軍閥割據、內戰頻繁,同樣遺留下嚴重的地雷問題,至今還未掃清。國際組織「地雷與集束彈藥監察」(Landmine and Cluster Munition Monitor)統計,在1999至2014年,全球有96,492人因誤觸地雷等炸藥而死亡或傷殘,其中亞太地區有46,775人,即佔總數的近一半。柬埔寨、緬甸、越南、泰國及老撾(台灣稱寮國)等地為地雷重災區。
正職為牙醫的香港發明家兼探險家伍士銓,近年與柬埔寨的大學團隊合作,時常到該國考察,希望研發以機械代替人手掃雷的方案。
近月,他研發出以手機應用程式操控備有超聲波探測功能的無人機來搜索地雷,再由他研發的一款三臂機械人負責引爆或拆除地雷。他說,這個方案安全快捷,已獲瑞士軍事專家肯定,更重要的是設計概念付諸生產的成本不高。「我不是要賺錢,只是不希望再有人因為誤觸地雷或拆解地雷而斷手斷腳。」伍士銓對南華早報記者稱。
伍士銓曾於2002年與香港理工大學學者合作,研發出俗稱「太空鉗」的「岩芯取樣器」,翌年獲歐洲大空總署採用於火星土壤探測任務。
參與火星任務技術開發的經驗,啟發伍士銓為人手掃雷工作研發代替科技:「假如在火星,你要處理某些炸藥或爆破工作,尚且會用到搖控機械,為何在地球反而不可以?」伍士銓認為,在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無線通訊、無人機、GPS 及機械人等科技均如此發達的年代,各地仍然依靠平民以身犯險拆解地雷,根本不合符邏輯。
掃雷志願組織為何抗拒使用新科技?
不過,不少志願組織對採用新科技協助掃雷,仍然持審慎態度。
英國非政府組織「掃雷顧問組織」(Mines Advisory Group,簡稱 MAG)成員 Sean Sutton 解釋,過往也有不少新技術、新設計,在實際採用時才發現效率相當低,例如在昔日游擊隊活躍、地雷佈置密集的叢林地帶,就難以用機械搜索地雷。
另一方面,Sutton 指過往有不少研發者僅考慮自身的投資利益,令掃雷志願工作被誤解為有利可圖的事業。 因此,目前 MAG 總會小心選擇合作對象,並對新技術作反覆試驗。
另一英國非政府組織「光環信託」(HALO Trust)的柬埔寨項目負責人 Matthew Hovell 亦解釋,在1990年代初,紅色高棉剛退居西北,柬埔寨局勢開始穩定時,一些志願者組織會刻意召募當地軍閥和游擊隊士兵參與掃雷工作,以避免他們重返戰場。Hovell 說,雖然由村民從事掃雷工作有極高風險,但也能為他們帶來較高的收入,以及刺激他們恢復社區戰前舊觀的熱心,因此至今仍會有村民為了改善生活,請纓負責掃雷。
聲音
在戰亂期間,以至戰亂之後,能否作出有效的人道主義回應,其關鍵之一在於掃雷工作進展。掃雷工作成功,可以造就安全的環境,後續發展、重建等活動才得以進行,並成為建立可持續和平的基礎。
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和索馬里等地的動亂,更加凸顯各國和個人必須持續資助「聯合國除雷行動」的必要性。掃雷工作將增加在戰亂地區平民以及援救工作者的存活機會。
關於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地雷的公約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