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全球鋼鐵會議未達減產共識 中國拒簽會後聲明

刊登於 2016-04-21

布魯塞爾鋼鐵會議近日結束,歐盟、美國、日本等在會後發聲明,呼籲各國結束扭曲全球鋼鐵市場的政策,並提高鋼鐵業的透明度,但中國未有在聲明上簽字。

剛剛結束的多哈會議未能達成石油動產協議,而旨在應對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的布魯塞爾鋼鐵會議,近日同樣以流產告終。會議由比利時政府與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合辦,擁有全球93%鋼鐵產量的34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

儘管各國並未達成協議,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南韓、瑞士和土耳其還是在會後發表了聲明,呼籲透過「持續的國際對話」以結束「扭曲市場的政策」並提高全球鋼鐵業的透明度。聲明表示鋼鐵行業的重構應由市場驅動,而各國要採取措施恢復全球市場的平衡,確保政府和政府支持的機構不為虧損的鋼廠提供補貼和支持。中國並未在該聲明上簽字。

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是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他在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表示,中國政府對鋼鐵工業的出口沒有任何刺激措施,不僅沒有補貼,還對部分鋼鐵產品採取了限制措施。張驥還認為西方媒體將產能過剩的責任推給中國,是因為他們只從絕對數據判斷。根據張驥的說法,過去幾年內中國已淘汰9千萬噸落後鋼鐵產能,今後5年還將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中國85%至95%的鋼鐵產能都用於內需,儘管去年鋼鐵出口增到1.12億噸,「也只佔中國整個鋼產量的14.5%」。

中國政府在鋼鐵產業上政策非常透明,贏得了越來越多與會方的理解和尊重。

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

不過,其他國家未必接受這一說法。美國認為中國應為鋼鐵會議的失敗負責,美國商務部部長 Penny Pritzker 和美國貿易代表 Michael Froman 在聲明中表示,「除非中國及時採取具體行動削減鋼鐵等行業過剩產量和產能……否則業界基本面結構問題將仍持續」。

4月11日,超過45000名德國鋼鐵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政府有效應對來自中國的廉價鋼材並保護就業機會。歐洲鋼鐵工業業界擔心,歐盟新近出台的氣候法案不但會使鋼鐵生產越發不景氣,還會讓中國出口鋼鐵到歐盟的條件越來越優惠。

中國今年第一季鋼鐵產量較上年同期下降3.2%,儘管全球範圍內出台各種反傾銷措施,但中國3月鋼鐵出口同比仍增長30%至998萬噸。

鋼鐵會議插曲掀兩岸風波

布魯塞爾鋼鐵會議期間還出現了意外插曲。台灣代表團以對話夥伴的身份獲邀參與會議的「高階官員對話」,但在會前的團長餐敘上,比利時副總理 Kris Peeters 透過辦公室主任向台灣代表轉達稱,中國代表團以台灣代表團出席層級不夠為理由,反對台灣代表出席下午會議。台灣代表抗議不果之下,隨即離場,未有出席下午會議。

事件引發台方不滿,台灣外交部、陸委會等事後紛紛向比利時政府、OECD 和中國大陸政府等提出抗議。比利時官員其後向台方致歉,並稱當時「壓力甚大」。有評論指,事件屬中國大陸在台灣候任總統蔡英文於5月履新前,加強打壓台灣的事例。

67.5
根據 OECD 的數據,2015年全球鋼鐵產能為23.7億噸,但產能利用率只有67.5%,低於2014年的70.9%。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是全球34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巴黎米埃特堡。前身是1947年由美國和加拿大發起,成立於1948年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該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幫助執行致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劃。後來其成員國逐漸擴展到非歐洲國家。1961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改名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信息交流由設立在巴黎的秘書處提供。秘書處集中數據,研究趨勢,以及分析和預測經濟發展。它也同時關注社會變化和貿易模式變化、環境、農業、科技、税務以及其他一些問題。(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新華社路透社衛報RFI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